當年道門高層圍攻相當於二劫仙人的陸吾神,還能將其擊退,可如果換成同樣是二劫仙人的心學聖人,定然不敵。根本原因就是陸吾乃獸類,又不曾化形,與人對敵無非是依靠天生神通和強悍到更勝人仙的體魄而已,這就給了可乘之機。
蛟龍也是如此,其龐大身軀在空中瘋狂翻滾,所過之處,雲海翻騰,雷鳴電閃,伴隨著大量水氣。
大雨滂沱。
鈴鹿禦前仍舊談不上驚懼,因為大真人張氣寒就在不遠處未曾出手。蛟龍畢竟不是龍,麵對張氣寒,必然不是對手。
很快,蛟龍再次朝著鈴鹿禦前撲來,鈴鹿禦前雙手分彆持“大通連”和“小通連”,雙劍齊出,從正麵硬撼蛟龍。
蛟龍的身軀與雙劍相比,自然是龐大無比,卻被看似渺小的雙劍生生擋下。
蛟龍怒吼一聲,伴隨著龍吟聲,浩蕩龍威四散開來。
雖然鈴鹿禦前這次有了防備,未受它的龍威影響,但身形還是向後退去。
在鈴鹿禦前止住退勢後,從劍尖到劍鍔,再到她持劍的手掌、手腕,一直到手肘、肩膀,都在輕微顫抖,可見蛟龍的蠻力之大,哪怕龍類並不以蠻力見長,在龐大身軀的加持下,也可以媲美甚至略微勝過“東主”這類偽仙武夫了。
鈴鹿禦前感覺自己雙臂的骨骼、血肉、經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卻絲毫不停,雙劍一錯,兩道劍光一左一右朝著蛟龍斬去。
蛟龍並不硬接,掉頭擺尾,再度沒入雲海之中。
說來也是奇了,蛟龍如此龐大身軀,進入雲海之後,起先還能見到一鱗半爪,再有片刻便徹底消失無蹤,當真是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
緊接著一聲龍吟,天顯異象,狂風大作,雷電隱隱,雲海沸騰,繼而如漩渦般轉動,仿佛一個巨大的漏鬥向地麵延伸,最終化作龍卷,大有連天接地之勢。
蛟龍不以蠻力見長,在許多時候,它更像一名方士,而不是武夫。
這類呼風喚雨、吞雲吐霧的神通,乃是蛟龍生來就有的天生神通,可謂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巨大的龍卷接天連地,緩緩移動,所過之處,房屋建築被夷為平地,各種殘骸被卷上天空,就連大樹也被連根拔起。放眼望去,大地溝壑縱橫,滿目瘡痍。
其中蘊含著難以抵禦的磅礴吸力,讓鈴鹿禦前難以掙脫。
幸而時值春日,沒有那麼多水氣。若是換成夏日,雨水充足,威力還會更大,屆時傾盆大雨落下,洪水泛濫,大堤決口,隻怕小半個北伊勢都要受到影響。
鈴鹿禦前不能再有絲毫留手,拔出腰間的“顯明連”,化出一道光幕,波光粼粼,繼而光幕流轉,閉合為一個圓球,將她籠罩其中。
呼嘯風暴落在光幕之上,好似風過湖麵,激起陣陣漣漪,隨即便沒了蹤影。護住鈴鹿禦前的光球巍然不動,使其中的鈴鹿禦前不受絲毫影響。
雙方僵持良久,蛟龍氣勢不減,鈴鹿禦前逐漸落入下風。
值此關頭,鈴鹿禦前終於是將“大通連”、“小通連”、“顯明連”三劍合一。
一把好似倒懸山峰的巨劍浮現,高懸於天地之間。
此山是鈴鹿山。
接天連地的龍卷仿佛遭遇定海針,逐漸散去。
蛟龍顯出身形,望向巨劍,金色瞳孔中竟是流露出幾分凝重,繼而如蛇陣一般層層盤起,高昂龍首,嚴陣以待。
鈴鹿禦前緩緩抬起右臂,右手的食中二指並作劍指,輕微顫抖,仿佛手中托舉重物,難以長久維持,然後指向蛟龍。
空中倒懸鈴鹿之劍落下,聲勢無量。
蛟龍的金色瞳孔中先是很人性化地流露出一分恐懼,然後便是惱羞成怒,怒目張須,無數凝練水氣從龍口中噴湧而出,如大河決堤,彌漫了這一方天幕。
龍吟聲更是在高空中蕩漾出一圈肉眼可見的漣漪,向四周層層擴散。
如山巨劍自上而下道浩蕩龍息自下而上。
兩者轟然撞在一起。
仿佛一座山峰砸入了大海之中,激起滔天巨浪。
最終一起消散於無形。
蛟龍被徹底激怒,龐大身軀不再維持蛇陣姿態,再次舒展開來,龍吟連綿不絕,雲海上頓時掀起了一陣驚濤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