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上,元蒙和西邊一些勢力的接觸越發頻繁。
滿清之內,在皇太極遇刺之後,原本隱藏著的內部矛盾也一朝爆發了起來,甚至還愈演愈烈。
而在中原,同樣是一場內部矛盾,也在這個時候徹底爆發了起來,甚至,這場精彩的內部矛盾,在此之前,李翔就已經忍不住派人下場乾預了。
還有中原的這一層內部之間的矛盾,那自然是發生在冀州之內的事情,冀州的矛盾,都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了,自從袁紹死了之後,那邊基本就沒安分過,時不時都得整出一點事情。
袁紹死了之後,就以袁紹的兩個兒子,形成了兩大派係進行對抗。
袁紹的好大兒袁譚,基本就是得到了袁紹最主要一批臣子的支持,從一開始,他們的實力就雄厚無比,袁襲、袁聖、袁慕爵這些本家的實力派人物,基本都站在他的身後。
也得虧是袁崇煥這個本家的軍方人物已經戰死在江淮戰場了,要不然的話,再加上這個軍方的實力派人物的話,袁家之中,真正手握軍權的人物,老二袁熙根本就沒有太多可爭的可能。
但也正是失去了這個軍方第一大將,老二袁熙在天上掉餡餅之後,那段時間又傳出了袁譚與袁紹之死有關的傳聞,故而,他才能夠迅速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從而獲得了和袁譚一爭的可能。
在初期的時候,袁熙畢竟也因為手中硬實力不足,故而,缺乏和袁譚正麵抗衡的可能,他也隻能夠利用袁譚與袁紹之死這件事情,占據大義之名,從這方麵來打壓袁譚。
故而,在最初期的時候,袁譚也確實是處處受製。
放在這個時代,一個弑父的名頭下來,誰都撐不住!
這種問題,在這個時代來說,那就是根本性的問題,一旦沾上來的話,那可不僅僅隻是一輩子的事,是要被直接帶上史書,被唾罵千萬年的。
甚至因為這件事情,袁潭本來的一批支持者都已經人心思變。雖然並沒有因此而更換門庭,但也一點點的偏向了中立派,有了冷眼旁觀的打算。
還是及時從青州返回的袁襲給力,雖然他也沒辦法找出證據幫助袁潭自證清白,但是,他卻成功的渾水摸魚,將這潭水徹底攪渾,讓袁熙也和袁紹之死掛上了關係。
原本一個是乾淨的,一個栽倒了泥潭裡,那雙方還有的說。但現在卻變成了兩個都已經栽在了泥潭裡,也是另類的,將兩個人在這方麵重新拉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
袁襲也曾經想過查清袁紹之死的真相,但是,他到底也是回來的遲了一步,等到他從青州返回來之後,袁紹都已經下葬很多天了,就算是原本有一些蛛絲馬跡,但已經被抹除的差不多了。
畢竟,袁襲總不能真的把袁紹重新從墳裡刨出來開棺驗屍吧?
在這方麵,兩個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之後,袁熙沒辦法繼續坐擁大義之名,相對袁潭而言,實力不足的他,也就隻能夠被處處壓製了。
好在,獲得了老三袁尚曾經的支持者審配、逢紀、蘇由、尹楷、沮鵠、陰夔、陳琳一眾人的支持。
再加上高乾、高歡等高氏一族,就算是依舊比不上袁譚的勢力,但也不至於徹底沒有一爭之力了。
作為當老大的在袁譚和袁熙,這兩個人是想要刀對刀槍對槍的,將對方乾掉,從軍事上直接將對方吞並的,徹底的快刀斬亂麻,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袁譚和袁熙想依靠這種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卻不代表他們底下的人也同意。
那個時候的冀州是什麼情況?
都隻剩下最後一口氣了,那個時候他們最著急的是怎麼活下去,真要是自己和自己先打一架的話,那就連他們最後一點活路都給斷了。
故而,兩家要是進行最直接的軍事對抗的話,他們兩邊手底下的這些謀士都是堅決不同意的。
這一仗,他們兩家誰都打不起!
換句話來說,就算是真的想打,他們連派兵的糧草都湊不出來。
就算是平常大家的口糧都找不出來,更不要說是去打仗了。
再則,有滿清的前車之鑒在前,那他們就更不想直接進行軍事對抗了。
原本上草原那三家,雖然說元蒙要更強大一些,但至少剩下的兩家,是基本並駕齊驅的,就算是實力上有點差距,但也微乎其微。
但滿清經過了一場內亂之後,分裂成了東清和西清,雖然說之後又重新統一,但經曆了這一場分裂之後,滿清也元氣大傷,直接成為了草原三家之中實力最弱的一家。
甚至,那一場分裂帶來的隱患,這麼多年過去了,都還沒有徹底消除。
故而,在當時的那個階段,軍事上的暴力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絕對行不通的。
那個時期的冀州,雖然爆發的內部衝突,但雙方手底下的人都還有所克製,都清楚當務之急是恢複問題,喘過了三年疫情的氣之後,他們再有資格考慮之後的問題。
如果他們喘不過這口氣的話,隻怕離翹辮子的就不遠了。
因此,在最開始的時候,冀州內亂,雖然已經產生,但還在克製的範圍之內。
過了兩三年之後,冀州開始恢複了一點元氣,雖然距離最巔峰的時候差了十萬八千裡,但也至少不像兩三年前那種風雨飄搖的時候。這個時候,內亂才開始演變了起來。
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作為鄰居,位於洛陽的晉帝李翔插了一手,讓賈詡來負責這件事情,試圖從中謀取一份利益。
甚至,為了這一件事情,賈詡這兩年的時間,可是暗中前往冀州很多次了。
而事實證明,賈詡這個老家夥,隻要被逼上一把,活兒還是可以乾的相當不錯,經過了兩年多的醞釀,在不久的未來,賈詡成功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戰而取冀州兩郡。
北方之戰還沒有開啟,但是,已經和平解放了四分之一個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