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就是那個《嶽陽樓記》的嶽陽。
有個冷知識,範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在河南,並不是在嶽陽。
應好友滕子京的請求,通過一幅《洞庭秋晚圖》和滕子京的描述,結合自己的想象與感悟寫出來的。
範仲淹一生未來過嶽陽。
《嶽陽樓記》的描繪完全是想象後的嶽陽樓,借景喻情,表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
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和湖南嶽陽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
1900年嶽陽樓
1915嶽陽城
1912嶽陽樓
嶽陽樓位於西門城牆之上,緊靠洞庭湖畔,上瞰洞庭,前望君山。
因為鏢隊從這裡經過,孫山一夥人有機會遊覽一番,看一看聞名已久的嶽陽樓。
不過說真的,嶽陽樓已經不是最開始的嶽陽樓,經過修修補補,重建又重建,算不得上原汁原味。
但是眼前的嶽陽樓,說不定子孫後代向往的古嶽陽樓,孫山一點也不介意重建又重建。
一行人登上古樓,俯視一望無際、煙波浩渺的洞庭湖。
張師爺不得不感歎“水天一色,風月無邊。青蓮居士不欺我!”
孫山也是這樣認為的,笑著道“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天與雲、與樓、與水,上下交彙,好一番波瀾壯闊的美景。
這時候孫黑炭不合時宜地在一邊說道“好大的湖哩,我就沒見過這麼大的湖,孫家村的小魚塘不能比哩,下麵會不會有好多魚啊?能不能下去捉魚吃啊?”
大頭狗附和到“是哩,好想下去捉魚賣哩。這湖要是在我們孫家村就好了,我們有魚賣哩。”
草根連連點頭說“是哩,這麼大的湖,裡麵肯定很多魚。我們的大坑河的魚早就被人捉光光了,要是能來這裡捉就好了,肯定賣不少錢哩。”
孫定南笑嘻嘻地說“嗬嗬,捉魚哪裡好?日曬雨淋,風吹雨打,還是不是會打翻船,丟性命。我看把孫家村搬到京城好。我告訴你們啊,在京城賺錢易,到碼頭扛一天的麻袋比你去幫地主老爺割一天的稻好太多了。”
桂哥兒急急附和“南哥說得對,孫家村要是在京城就好了,走幾步路就能賺錢,哎,可惜了,孫家村在窮鄉僻野的角落,出村都難了,更不要說賺錢了。”
一個孫家村漢子眼睛瞪得大大,好奇地問“京城真的那麼好賺錢?哎呀,我們孫家村的老爺要是能到京城做官就好了。”
孫山@師爺
在場隻有他們兩個是文人,吟詩作對隻有他們聽的懂。
其他人?
還不如關心關心湖裡有沒有魚,畢竟魚可以填肚子。
遊完嶽陽樓後,孫山回客棧。
既然來都來到嶽陽了,必須品嘗一番洞庭湖美食。
這裡最的特產是洞庭銀魚。
呈圓條狀,通體透明,潔白如銀,無鱗無刺。
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膾炙人口。
這一頓吃得大家咂咂舌頭,恨不得肚子能更大。
洞庭湖銀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