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又仔細觀看了獨立支隊整體作戰的過程。
然後就愣住了。
他腦海裡隻閃過一個念頭。
仗,還可以這麼打麼?
………………
能讓指揮作戰經驗豐富的付參謀呆滯無語的,無疑就是第一波次的精準反準備炮擊了。
時值月初,月淡星稀。
如此光線條件下,數百上千門火炮準確即時的對前方長20公裡,寬9公裡區域內鬼子進行精準炮擊和追殺式打擊,打的鬼子傷亡慘重且難以反製,根本不符合戰場常理。
要做到這點,就需要己方炮兵實時掌握整片區域內的敵人部隊動向。
小到人員移動或者可隱蔽陣地,大到火炮部署位置、彈藥儲備位置等,都要掌握的清清楚楚。
現實戰場上,部隊調動頻繁,受到炮擊後士兵們也會戰術躲避,移動起來很是快捷無序。
這種情況下,哪怕安插有內線都不管用,提供不了即時的情報信息。
張雲是如何做到的?
付參謀頓時陷入了疑惑。
不過,他倒是能確定,張雲之前做不到,之後也很難做到。
道理很簡單,如果之前能做到,那張雲恐怕早就帶著炮兵們把華北鬼子都揚了。
擁有這樣的實時視野,又擁有數量龐大的炮彈,那簡直是夜間野戰條件下的無上利器。
除非鬼子一直躲在城市裡以百姓為人質,不然恐怕出趟城就難以逃回去了。
而這些年張雲也不會費勁心思找來炮兵偵查設備,安排炮兵們進行極為嚴苛的反炮兵偵測訓練了。
相比之下,第二波次的進攻雖然戰術上極為精彩,步坦炮空協同作戰流暢銜接,堪稱經典戰場教案,但反倒是有些正常起來。
不過是借助鬼子之前傷亡眾多、裝備損毀嚴重、整體軍心不穩的良機,以獨立支隊最擅長的火力急襲和協同作戰破敵罷了。
無外乎兵種更多些,火炮更密些,花費更大些。
“張司令的此次勝利,意義極為重大,”付參謀將心中的疑惑放在一邊,高興的對著通訊參謀說道,“殲滅鬼子近15萬人,擊傷鬼子數量必然也不會少。
根據之前情報,鬼子關東軍目前不過60萬餘人,能抽調30萬人已經是極限。
現在啊,獨立支隊已經掌握了整個戰場的主動權,整個東北的局勢算是徹底盤活了!”
話語間,滿是振奮。
……………………
這場發生在河口之前的戰役,付參謀等人僅僅是覺得詫異和振奮。
但對盤踞“滿洲”的鬼子們來說,簡直就是天塌了。
就像付參謀分析的那樣,之前關東軍由於抽調部分兵力南下,又被獨立支隊在冀中消滅了10萬人,在八路軍反攻之前,整體兵力已僅有60餘萬人。
這60餘萬人,不僅承擔著防禦毛熊西伯利亞部隊的重任,還需要鎮壓“東四省”地方。
此次河口作戰,鬼子一夜間陣亡了近15萬人,受傷了7、8萬人,剩餘的完整部隊不過三十七八萬人,外加不足3萬的憲兵、諜報部隊以及不足15萬的偽軍部隊。
這些部隊,看似仍然龐大,但很多是無法調動的。
比如駐防中國與毛熊邊境要塞和要地的部隊,防禦重點城市的部隊等等。
總不能建好的要塞、偌大的城市不留人防守吧。
因此,目前關東軍即使還可以再行抽調部分部隊機動作戰,但數量和戰鬥力卻絕對趕不上第一波進攻。
簡單來說,就是鬼子之前想要“首戰即決戰”,結果一戰就輸掉了自己的機動軍團,已經無法再聚集起這樣強大的部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