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舉心道,高明,高明!徐禧非隻是談兵相公而已。
而坐鎮中軍的曲珍聽到水寨火起腹背受敵不由一驚,待見到五千鐵鷂子被老將高永能所率的驍騎所衝得搖搖欲墜的一幕,也是大吃一驚。
“破了!”
“鐵鷂子……所布的堅陣竟給破了!”
曲珍登上土壘所築的將台,瞳孔驟縮道:“真的是破了!”
左右將領都是齊聚壘下。
曲珍負手踱步,自言自語道:“難道,難道徐經略,早就料到這一步,故之前王師不鼓不成列都是示敵以弱,誘敵深入?”
“所謂不半渡而擊,便是這全殲鐵鷂子之策?而不是書生誤國?”
將領哪考慮到這些,隻是紛紛請戰道:“太尉下令吧!”
“鐵鷂子陣破了!”
“全軍壓上?”曲珍持重道:“水寨火起,輕易出擊,腹背受敵怎好?”
“萬一黨項乃詐敗誆我等出擊……若永樂城丟了,我等都死無葬身之地。”
眾將沉默……
親衛嘶聲往城頭上一指:“太尉!黃旗壓城!”
卻見城頭黃旗從原先四十五度垂前,如今至垂直於城頭下壓!
旗令——全軍壓上!
“真乃書生!視三軍安危如同兒戲!”曲珍罵道。
眾將紛紛道:“太尉!軍令如山!”
“隻要能勝,書生便書生罷了!”
“高永能是熙河路,若讓他奪了頭功,我等鄜延路上下顏麵何在?功名是咱們關西漢子一刀一槍殺出便是!”
曲珍稍稍猶豫後,麵露決絕之色道:“兒郎們……”
但見曲珍緩緩拔劍直指無定河對岸的黨項中軍王纛……
卻見此刻河灘上鐵鷂子陣已轟然崩塌,平夏城之後,瘊子甲脆如草紙,鐵鷂子怯如羔羊。
高永能與他幾個兒子率數百背嵬軍已碾著敗軍衝過河岸。高永能雖年過七十,猶有黃忠廉頗之勇。他的背嵬軍齊齊從馬背上抽出了狼牙棒,頭也不回地鑿入黨項大軍陣中。
高永能奮力拚殺的一幕默默地激起了三軍將士的血勇。
高永能七十了,所以才不怕死吧……到這一刻了,我等……我等……也不怕死了。
眾將齊齊望向了曲珍……
“全軍壓上!”
曲珍聲如裂帛,數十年與西夏纏鬥的憋屈儘數噴薄,手中的劍堅定指向河對岸。
原來列陣如牆的數千重甲步卒自軍陣中躍出,玄色劄甲鏗鏘作響。重甲步卒渡河,數萬宋軍隨後涉水而過無定河。
宋軍陣中忽升起數百具竹鵲,正是沈括任行樞密使時令軍器監為軍中所製的“火鴉機關“。
這些木鳶腹中藏硝,翼展七尺,飛過無定河後朝著岸邊的黨項軍陣而去,火鴉淩空炸響。不少黨項士卒連人帶馬被火燒作滿地打滾。
本嚴陣以待的黨項士卒驚慌失措,四竄逃避。
轉瞬間又是黑壓壓的竹木鳶群,正如鳳凰經天般掠過長空,砸落在無定河岸邊。
轟鳴聲響起後,岸邊黨項軍陣來不及阻攔渡河的宋軍,便四處潰散。
……
火鴉的煙火中,高永能所部驍騎當先,背嵬軍的狼牙棒揮舞之間,馬蹄下儘是碎裂的鐵牌鐵兜。
宋軍已成功渡過河灘與黨項兵馬交戰。
李舜舉看著河岸邊黨項兵馬潰敗的一幕,不由大是驚奇,轉頭看向城頭凝視戰局的徐禧。
徐禧手中仍握著《武經總要》的書,發黃的書頁在腕下嘩嘩地翻動。
李舜舉想起這些日子永樂城中軍食匱乏,所以徐禧身為大將以身作則,每日隻吃兩塊燒餅。平日所用起居,一如普通官吏,彆無他求。
李舜舉問道:“相公,如何知高老將軍可衝破敵陣?”
徐禧道:“黨項全民皆兵,無論打了幾次,每番都是幾十萬兵馬齊來,著實可懼也。”
“但蘭州,涼州,平夏之後,所失之精兵卻不可死而複生。故一戰不如一戰,反觀我軍則積小勝為大勝!”
李舜舉心底有些釋然了。難怪如此,臨陣翻兵書便翻兵書吧。從古至今,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但有一事李舜舉覺得自己作為監軍有必要提醒道:“相公,兩軍相持,我又是全軍壓上,是不是身後難繼。”
“萬一……水寨這邊……”
“經略相公!”城頭嘹望的哨卒向南一指。
卻見一路大軍在沿著峭壁上的山道趕向永樂城,打頭的沈字帥旗獵獵而動!
士卒們突然哭喊出聲:“經略,是沈相公的援兵到了!”
“沈相公率大軍救我們來了!”
“沈相公沒有棄了永樂城!”
永樂城垛瞬間沸騰。
山嶺間數名旗手上山,在高處打旗號往永樂城相詢。
徐禧猛地合攏兵書,伸手一揮:“應旗!”
但見永樂城城頭上,士卒們奮力搖動所在城頭上的赤旗。
士卒們齊齊站上城頭張開雙臂,甚至登上了城垛的邊緣,用儘全身氣力發出呐喊。
永樂城從城北到城南次第應旗,同時遙遙地向援軍致以敬意。
登上山頭目睹這一幕的沈括目睹這一幕良久不能自抑,他屢次張大了嘴要說什麼,但一時間卻犯起了口吃的老毛病,無法說出一字。
隨沈括左右從米脂寨,延州趕至的鄜延路眾將們紛紛含淚道:“相公,永樂城還在!”
“將士們都在等著咱們。”
一口氣憋在沈括心頭許久終於噴出:“傳我……傳我……帥令,全軍火速救援永樂城!”
眾將被沈括憋得差一點斷氣了,等他說完後方才齊齊鬆了口氣。
沈括又道:“還有……將我帥旗插……插……插到山嶺最高處!”
看著山後的‘沈’字大旗,還有永樂城上爆發出歡呼聲。
正在永樂城城下鏖戰的宋軍上下都知道發生了什麼,原先在無定河畔相持的兩軍戰線,正一點一點地朝北方推移而去!
黨項中軍的王纛正徐徐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