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觸摸著嘉陵江的水痕,崇禎輕輕歎了口氣,神色凝重了許多。
他從雲南天馬關入境,橫穿了整個四川,沿途所見,並沒有大旱的痕跡。
可剛到了這位於陝西和四川交界的廣元地界,就明顯感覺到了大旱的影響。
尤其是看到了嘉陵江的水位痕跡後,心更是拔涼拔涼的。
這裡離著西安還有七八百裡,水位下降的就如此厲害了,可想而知陝西的北部會是何等的乾旱。
收斂心神之後,崇禎輕聲問道“李愛卿,嘉陵江發源於陝西哪裡?”
“回陛下,發源於陝西鳳縣代王山,因流經鳳縣東北嘉陵穀而得名,流經陝西省、甘肅地區、四川省,在重慶朝天門彙入長江,河流長度兩千六七百裡。
沿途有八渡河、西漢水、白龍江等數條河流彙入,上通甘、陝,下接重慶,為溝通長江與西北的主要水道,是四川省內河航運主乾道。
曆代用兵陝甘南部,均以嘉陵江為漕運路線。”
“你說若是在嘉陵江上建幾座大型水壩,陝西境內的旱災會不會緩解一些?”
李若漣被皇帝大開腦洞的問題問的頓時愣住了,思索了幾息後立刻回應道“陛下,不可行的。
第一,嘉陵江在陝西境內的長度隻有五百裡左右,即便是攔住了,也隻是漢中府能緩解一些。
而陝西大旱嚴重的是西安西、北、東三個方向,向著甘肅、山西、河南蔓延,嘉陵江的水也隻夠滋潤漢中一帶。
其次,嘉陵江河床太寬了,窄的百餘米,寬的近三百米,且陝西境內兩側都沒有峽穀、大山,一旦攔截,勢必淹沒兩側。
而且嘉陵江徑流量的季節、年際變化大,因此洪水災害時有發生,我大明一朝至今至少有十五次以上的洪水進入略陽城,當地縣誌有‘蛙生灶中,浪起千層,舟行屋上’的記載。
除非是在陝西的寧強縣或者甘肅的兩當縣有可以攔截的地勢,但那至少需要數十米高的大壩,我們根本沒有那個建造條件。
關鍵的是陝西境內的土質疏鬆,是嘉陵江水中沙土主要來源,一旦築壩,水流放緩,沙土勢必沉積,河床繼續侵襲兩側。
第三點也是最為重要的,嘉陵江的徑流隻有出了陝西才變大的,因為有數條大河彙入,
而陝西境內則是自降水,也就是雨水,陝西大旱,都沒有雨水,就算是攔截了嘉陵江也沒有太多意義。”
“唉……”
崇禎再次歎了口氣,將水流攔截起來利用緩解旱災的想法破滅了。
在他看來河床寬、水壩高,這都是不是大問題,大批量水泥他是沒法做,因為水泥磨粉難度大,但用笨方法還是能做出來一些的,無非就是動用一萬還是十萬百姓。
大青石條搞出來用上水泥,堆一座長兩三千米、高一兩百米的大壩他做不到,但隻是百米長、五六十米高的大壩,還是可以的。
可陝西境內是自降水,那堆大壩就失去了作用。
換句話說,陝西大旱隻能靠雨水和賑災來完成,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的辦法,哪怕是耐旱的紅薯、土豆、玉米等農作物,收成可能隻有原來的一成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