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工坊若是實施帶來了許多的好處,雖然張掌櫃的沒有說,但我們不能裝糊塗。”
在眾人的目光中,畢自嚴緩緩道:“首先,在整個形式上是整個商事上的一大進步,單打獨鬥和集體協作;
集體協作會快速培養出大量的工匠,這是單打獨鬥做不到的。
其次,整個待遇模式上是一種新的改革,將會極大的提高手工業百姓們的待遇,不止是手工業的源頭,行商、坐商等等都能如此的效仿。
第三,西非、歐洲、北美、南美等地的人口合起來至少兩億以上,需要多少大明的貨物?即便是我們控製出口量保持高價,那也至少需要千萬以上的手工業從事者。
咱們不說全部都按照集體工坊的模式,但集體工坊開展後就算是其他商人不完全采用也一定會類似,可以肯定的是大幅度提高工匠們的待遇。
我們之前最擔心的是什麼?是海貿的龐大利潤會將大量的銀子彙聚在商人手中,以至於銀子不流通,
但集體工坊和海貿、承建官道等等手段的結合,會極大的延緩財富彙聚的速度,我估摸著五十年內都不需要太大的擔心。
這是本官最為看中的,也是願意給他承諾的一點。”
眾人恍然大悟,眼中滿是震驚和興奮之色。
前兩點對他們來說是無所謂的,但第三點是最需要的。
集體工坊的想法能從海貿商人手上多截取兩到三成的利潤,看似很少,但相對整個海貿龐大的市場和差價來說,一年就能多留下兩三千萬兩以上。
這一部分銀子在民間流通會直接、間接、誘發的帶動各行各業三到五倍以上的流通。
“除此之外,集體工坊的推動和成熟之後會承擔部分三級學校的功能或者說改善三級學校的環境,百姓們有銀子了一定會給讀書的孩子更好的幫助,諸如書籍、遊曆等等;
其次,集體工坊會反哺三級學校,直接捐贈銀子、衣物糧食等等,給讀書的孩子們設立獎勵,提供研究的物資和經費等等。
這些有些類似之前當地富商資助秀才、舉人,但那是帶著私人心思的,期待著舉人能中進士,然後在難關的時候幫扶一下自己。
可現在的這種捐助則是留下良好的口碑,社學沒有考上郡學的孩子、郡學沒有考上大學的學子會不會直接去資助的工坊乾活?
一個有學識的人和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人,你們覺得高級技術的工匠們會選擇哪一個帶教?學成之後,哪一個研究新事物能力會更強?
甚至說,當地有四五個大一些的集體工坊,他們會聯合辦學,吃穿用度一條龍。
當然了,這些可能都需要我們在暗中推動,逼著……推著他們按我們的設想走。
第五點,諸位還記得三級學校設立時我們對每年大學畢業兩三千人時的擔憂嗎?我們擔憂畢業人數太多,可陛下卻是說都從胥吏乾起,不願意從胥吏乾的那就另謀出路。
話雖然這麼說,可真要做起來就難了,讀了商事兒你讓他去經商,本錢呢?能不能拋下麵子?但現在可以去集體工坊當個管理者。
讀了建築的可以拉一幫人搞成集體工坊承接朝廷的部分修補,等等類似算是解決了大學學子的一條出路吧。”
嘶……
眾人再次一驚,看著畢自嚴的神色滿是敬佩。
皇帝可是說過的,國與國之家的競爭最終就是人才之間的競爭,所以才決定了廢除科舉,改設三級學校,多科並存,百花齊放,讓各個行業都持續湧現出一批批專業的人才。
若是真按畢自嚴的這種設想,社學、郡學的學習環境將會得到極大的改善,對學生們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人才多就會推動各行各業的發展,各行各業的發展又會讓整個國家進步,繼而會大力支持學校和各行各業,形成了良性的循環。
“尚書大人謀劃深遠,我等不及!”
“是呀,這兩者我們壓根就沒有想到,隻是看到了表麵的東西,慚愧!”
“的確是慚愧,真是高手在民間呀!”
“前有東洞庭席端攀,後有廣德泰張子興,商事上的人才真的被我們忽略了。”
“誰說不是呢,我們為官主政一方,頂多就是吏治澄清,讓百姓們不被壓迫,說到底也隻能一縣一府之地,受惠百姓數十萬而已。
可商人們有時一個想法卻是能惠及數以千萬的百姓。”
“話是這麼說,但也得分情況,遇見像陛下這樣開明、神武的皇帝,商人們的想法才能實現,遇見一個自己都能分階級的這種就不用想了。”
“的確是,強大的國力支撐著大明有足夠的實力參與海外市場,造福百姓的決心推動商事的發展,兩者缺一不可。”
……
好一會兒後,曾獻繼續問道:“尚書大人,那您算是答應給張掌櫃的一艘遠洋貨船嗎?”
“當然不是!”
畢自嚴搖了搖頭:“本官最後的話是給他一顆定心丸,他依舊要參加九月中下旬的蒸汽機商船拍賣會。
如果拍到了更好,如果沒有拍到,那就和工業研究院那邊協商一艘,按照平均價格賣給他。
雖然會晚上個把月,但本官給他的定心丸可以讓他提前準備充足的貨物,在所有人沒有反應過來之前,以低一些的價格收購,如此……”
話音還未落,門外衙役的聲音傳來:“尚書大人,蔣總行有要事兒稟報,已經在門外候著了。”
畢自嚴眉頭皺了一下,皇家銀行名義上隸屬戶部,但卻是歸皇帝直管,隻有平時在戶部對賦稅等等有政策調整的時候才會請皇家銀行的過來一起議事兒。
主動來找他的次數不多,每次都是大事兒。
難道是海貿數據公布後,百姓們也想參與進來?還是商人們想做點什麼?
想了想後,畢自嚴沉聲道:“請他進來!”
片刻後,一名中年男子進了大堂,看見尚書、左右四郎和四部郎中員外郎齊聚,頓時有些懵,這些可是掌控整個大明財政的人,這個時候聚在一起做什麼?
不待他細想,曾獻就出聲了:“蔣大人,您今兒怎麼有空來這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