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上了禮車,大漢將軍(儀仗侍衛)開道,羽葆、華蓋、幡幢簇擁,錦衣衛拋灑象征聖澤普惠的‘金粟’(鎏金米粒)。
禮車內看著這一幕,崇禎很是無奈。
他本想悄悄回京的,但袁可立等人不讓,說是皇帝巡視半年之久,必須要舉行浩大的歡迎儀式。
整個環節分為三部分,一是籌備階段,包括驛站通傳、淨街戒嚴、儀仗陳設;
第二部分則是迎駕儀式,包括郊迎大禮、禦道入城、入宮告祭(奉先殿祭祖、華蓋殿受賀);
最後一部分則是次日的入宮後典禮,包括禦門聽政、賞罰頒布、昭告天下等。
按照袁可立、劉宗周等人的勸說,此事有三大作用,一是通過繁複禮儀強化天子居中的統治合法性;
二是提醒百官皇權回歸,終結巡狩期間的權力真空,震懾不軌之心;
三是開放百姓觀禮,塑造與民同樂的聖君形象,尤其是現在這個節骨眼,更是有必要的。
如此,崇禎也隻能接受這種安排。
一直到了辰時末,整套儀式才全部結束,崇禎感覺比他策馬狂奔一天都要累。
“朕離京數月,諸位愛卿辛苦了,晚上朕設禦宴,現在都各自去忙吧。”
群臣再次恭賀後,緩緩退出華蓋殿。
待群臣退出後,一直端著的崇禎也是鬆了口氣,灌了一杯涼茶後,朝著後宮而去,那裡還有一群人等著他安撫呢。
而此刻的北京城中,推遲了一個辰時的大明日報終於開售了,因為要刊印皇帝回京時的《賀回鑾表》。
對皇帝回京的這種大日子,大明日報當然是再次賣爆了。
“皇帝從正月十六出京,於八月二十八日回京,算下來是近八個月吧,算不算曆代皇帝出巡時間最長的?”
“最長?不至於,漢武帝元封元年泰山封禪大典,曆時八個月,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南巡,耗時八個月,元世祖忽必烈兩都巡幸,單次都在十個月左右。”
“你這簡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元世祖巡幸是製度化遷徙,每次巡幸都是隨行官員、軍隊、牲畜形成移動朝廷,這叫哪門子巡幸?
再說說武宗,說句大不敬的話,那叫巡視嗎?借著平叛寧王的幌子遊曆江南,以至於朝政癱瘓,引發文官集團激烈抗議,到了南昌的時候,寧王已經被俘月餘了。
漢武帝巡視那是帶著十八萬騎兵巡遊邊境威懾匈奴,那叫巡視嗎?”
“就是,你們先搞懂巡視的意義,是為了掌握一手民風國情,了解百姓疾苦。
你們看看巡視的皇帝哪個不是一路鑾駕隨行,生怕前麵的官員不知道一樣,官員們表麵工作做到位了,皇帝能了解什麼疾苦?
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稍有不甚就撤職了。
漢武帝巡幸河東,太守因未提前清掃道路、安排食宿,導致車駕受阻,太守當場被罷職,押送長安問罪,郡丞以下三十餘人皆被處死。
征發民夫十萬修馳道,郡縣貢獻‘芝草嘉禾’致百姓破產。
唐玄宗封禪途徑洛陽,洛陽令崔隱甫因為接待規格被流放嶺南,家族子孫永世不得錄用,洛陽官場大清洗,百餘名官員被罷職。
明武宗南巡至揚州,鹽運使未及時進獻美女珍玩,鹽運使下詔獄,抄沒家產,揚州鹽商集體被罰銀百萬兩。”
“你們再看看當今陛下,隨行不過千餘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喬裝打扮,隱瞞行程,深入民間,真正的了解百姓疾苦。
所過之處,也沒有讓官員前來迎接,更沒有讓其提前準備,基本都自己解決,這才叫巡視。”
“扯淡,甭管砍了多少人,還是中途怎麼著了,時間上是不會錯的吧。”
“其實吧,你們都忽略了另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