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情通常一到來就不會停下腳步。
數天後,無數遊客再次湧入海島,圍觀目前世界上個頭不是最大,推力也不是最大,體重也不是最大……
但是卻是世界第一運力的大型火箭——遠征18號再次發射!
和上次發射環月軌道艙不同,這一次,遠征18號火箭發射的載荷官方給出的資料是空間站二期,被命名為‘畫天’的新型超大實驗艙。
這個實驗艙直徑達到10米,長233米,單個艙段內部容積達到1400立方米!
通過公布的照片上看,巨大艙段內部並沒有設置太多的內部設施,其內部有著一個近乎完全空置的巨大內艙形成主體結構,配合一些設施形成了這個巨大無比的實驗艙段。
兩個星期前,這個艙段的發射消息一出,便立刻引起國內國外無數人的關注。
太特麼大了!
其內部1400立方米的空間,直接以一個艙段就完虐了國際空間站的總空間容積,這讓此前還無數拿總容積吹噓的殖人和公知們趕緊翻此前的帖子刪帖。
當然少部分頭鐵,以及膝蓋生根的還梗著脖子叫嚷著人家二十多年前的老技術,現在人家都不玩空間站,空間站是屬於落後技術巴拉巴拉這樣的複讀機術語時,燈塔太空總署很不配合,絕不給他們麵子的發布了新國際空間站的建設計劃!
該計劃就是現在的國際空間站已經服役多年,上麵很多設施已經老化,實在是難以支撐到原定預計的101novel.com30年後,而這些年鵝毛熊經濟在燈塔國的製裁下又很拉胯,新仇舊恨算在一起不願再和燈塔的人共用這個空間站,燈塔隻能重新尋找盟友和夥伴重新建設一個國際空間站。
消息一出,如同最狠厲的巴掌一樣叭叭的來回扇著這些跪人的嘴臉,它們不得不捂著臉連夜刪帖,生怕自己的發言惹惱了自己的主子。
除了驚歎這個艙段內部空間的巨大之外,更令無數網友好奇的,是這個實驗艙段到底會進行怎樣的實驗,是什麼實驗會需要如此巨大的內空間?
對此疑惑,航天局給出的解釋也很簡單
“該艙段會主要用於航天飛行器的物理性能研究。”
短短的101novel.com個字讓無數網友紛紛轉動自己的大腦,拚命想象會是怎樣的飛行器。
但隻有少數人才知道它的實際用途
這個被命名‘畫天’的反應艙其實從名字就能看出來了,‘畫’字其實就是‘化’字的諧音。
——替代已經墜入大氣層燒毀的液態膠基燃料反應艙,成為新一代生產艙。
上次那個簡陋的反應艙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後,於去年十二月上旬,在航天局控製中心的控製下,將其引入大氣層內燒毀,少量未燒毀的殘骸,也落入藍星上的航天器墳地
尼莫角。
這個尼莫角位於南太平洋南部,南極洲北部相交的位置,這裡方圓幾千公裡都沒有人煙,連個小島都難以看到。
不僅人跡罕至,而且該地區洋流微弱,遠離陸地,限製了營養物質流向這片海域;再加上極強的紫外線,使這裡成為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挑戰之地。
經過多年的觀測、研究發現,該地區的生物量極低,生物多樣性極少。
因此這裡便被用於個體較大,在大氣層中無法徹底燒儘的航天飛行器、衛星墜落的最理想區域,也就是所謂的衛星墳場,在這埋葬最出名的,當屬鵝毛熊的和平號空間站。
新世紀101novel.com01年,這個設計壽命隻有56年,但實際運行長達15年,總重137噸的大家夥在控製人員的操作下,消耗完最後一絲燃料,主動減速墜向墳場。
當時天空中最先拉出一個巨大的炫麗的火光,空間站在大氣中劇烈的摩擦、燃燒、分解;裡麵的東西在翻滾出來後再摩擦再燃燒再分解,在大氣層中變成了數個巨大的燃燒體。
在經過這樣劇烈的燃燒之後,據附近負責監測的數據船隻最終測算,依舊有大約1500枚大小不等的碎片沒能徹底燒毀,最終落入尼莫角的大洋之中。
而賽裡斯的這個巨型初代反應艙個雖大,但整體結構簡單,內部的設施較為稀少,在整個過程中順利的燃燒乾淨,隻有零星的殘骸落入衛星墳場之中。
如果換成是平時,燈塔國的媒體,以及歐羅巴列強的媒體都會跳出來指責賽裡斯的衛星不受控製的墜落吧啦吧啦的,但是這次卻罕見的選擇了集體閉嘴沉默不語。
難道告訴所有人賽裡斯一個頂整個國際空間站三分之二容積的艙段墜毀?
彆鬨了,觀眾才不會在意為何賽裡斯人的這個艙段為啥會墜毀,但是他們會很好奇什麼時候賽裡斯人打了這麼大的一個艙段上去?
這不是在告訴所有人,賽裡斯人的航天技術超級牛逼,一個艙段就快要虐暴十幾個國家一同聯合搞的國際空間站了嗎!!
‘畫天’艙段這麼大,它的重量也很受人矚目,航天局給出的數據是101novel.com6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這個重量也比較符合遠征18號火箭leo的運載能力,航天局沒有詳細介紹內部結構,大家也沒多仔細深究,為何內部設施如此少的一個大型艙段會如此之重。
因為在裡麵,被安置了更厚的防護玻璃層,而這些厚重的玻璃,就是導致整個艙段如此沉重的壓艙石。
在上次反應液態膠基燃料後,航天局和章成銘複盤了整個過程,並著重複盤那次差點出事故的反應過程後,都不約而同的更加重視新一代反應艙的自動化和安全標準。
這個新反應艙內部安置了多條機械手臂,可以不用再依靠航天員穿著厚厚的出艙服在現場操作;
同時在防護上,有一層特製的玻璃防護著有可能出現的沸騰飛濺情況發生。
它們比普通玻璃更耐高溫,而且在在遇到蘊含極高熱量的物體時也會迅速向四周傳遞熱量來提高抵禦能力。
這種玻璃造價極為昂貴,而且大片生產難度大,因此它們的厚度並不高,被當做第一層的防護屏障。
在這些特殊玻璃的後麵,是第二層防護玻璃。
這層玻璃材質沒有第一層那麼變態的抵抗能力,但它們的作用就是用自身的厚度去消耗液態膠基燃料剩餘的熱量,來保護後麵的艙壁不受損傷。
而且在第一層防護和第二層防護之間還有數公分的空間,在進行反應中會注入大量的水來形成一個液體防護層,一旦第一層防護被高溫熔穿,那麼這些水就會消耗反應液更多的熱量。
三層軟、硬,以及常規手段和高科技手段形成的複合型防護在經過測試後,基本能保證不會有飛濺的液態膠基燃料傷害到反應艙。
當然單純的防禦還不行,最好的方式就是嚴格控製反應過程,將一切危險的苗頭全部扼殺在搖籃之中。
因此在核心的反應裝置內部,這裡被安置了多台高清工業攝像機,隨時隨地多角度,全方位無死角的觀察反應過程,做到任何一個區域都不放過。
除此之外,諸多攝像頭所拍攝的畫麵還配置了相應的自動識彆程序。
這是無數程序員、化學研究者們這半年來的心血成果;
他們通過上一次所拍攝回來的反應畫麵,逐幀逐秒的進行分析判斷,最終根據內部氣泡的反應變化速度作為基準,配合反應區裡新設置的諸多高精度熱成像儀,嚴格監控反應過程中最細微的變化。
計算機會根據畫麵中,內部及外部的反應狀態,以及熱成像探測來計算判斷反應的強度,一旦發現有某個區域的氦氣和化學藥劑產生的反應有變激烈的跡象,立刻減少該地區的氦氣注入來降低反應烈度。
可以說,有了這樣近乎完美的設施,航天員們再也不用冒著生命危險,在現場操作,肉眼觀察,和手工控製整個反應過程了。
‘畫天’反應艙除了增加了生產過程中的安全程度,也提高了液態膠基燃料的生產效率。
它內部安裝有自動運料機,以及自動攪拌機這樣的自動作業設備,甚至還有數條運輸機械臂用來輔助航天員從貨運飛船中轉移原料至反應艙待用。
可以說,幾乎已經完全做到了航天員隻用在安全屋裡觀察反應過程,然後等待成品完成。
兩天後,這枚有著超級巨大腦袋,裝載著畫天反應艙的遠征18號火箭,在無數遊客的注目禮中,將巨大的反應艙順利的送進預定軌道。
由於反應艙實在太大且太重,其自身的自重已經超過了空間站一期的整體總重,為了確保安全,空間站和其最終的對接足足花費了十二個小時的時間。
反應艙順利連接後,空間站核心艙外部的六個總重接近一噸的控製力矩陀螺儀停止轉動。
因為畫天反應艙接在空間站的尾部,其自身的重量和距離產生的力矩已經不是核心艙那六個小陀螺能控製得住的,它必須得依靠畫天反應艙兩頭各六個,十二個總重達到十噸的大型控製力矩陀螺儀幫忙。
在新程序複寫,以及和畫天反應艙的十二個力矩陀螺程序完成匹配後,十八個控製力矩陀螺儀開始重新工作。
這玩意其實就是一個個的大鐵坨坨,工作時以每分鐘7000轉的速度旋轉。
如果你玩過指尖陀螺就知道,在陀螺高速轉動時左右擺動它,手指會感覺到陀螺出現明顯的力量在試圖擰回原來的位置。
這就是陀螺在旋轉時產生角動量,一旦有外力去改變原有的選擇角度,它就會施加反向力量來擰回原來的方向。
不管是國際空間站還是賽裡斯自己的空間站,都有這玩意來利用這個原理平衡調節整個空間站的姿態。
空間站不是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在太空中飛行的,因為太空環境很變態,被太陽照射到的地方溫度賊特麼的高,但躲在陰影區又賊特麼的冷;因此如果空間站長時間保持一個麵長期曬太陽,而其它地方曬不到……保不定會出現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