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受控核聚變放到尾部,讓它直接產生推力呢?”
這個想法隻存在了半秒鐘,便被章成銘自己給掐死。
在太空中沒有空氣存在,不管是核聚變還是核裂變,其產生的能量並不能直接通過空氣轉換成供飛船飛行的動力能量,雖然可以使用某些物質形成推力,但這種轉換方式類似於多重轉換,效率低的不要不要的。
而且垚的聚變技術並不適合開放式的環境使用。
它的啟動需要一個球形的電流激發裝置,以激發反應區裡的催化物和氦3,光是這一個要求就注定了這種聚變方式不適合用做發動機的噴口。
現在情況就卡在這個地方,在幾十萬公裡內,也就是藍星到月球這樣的短距離,采用膠基燃料進行飛行,三天五天的航行時長,大家忍忍也都能挺過去,但是換成是藍星和火星這樣的長程飛行……膠基燃料不是不能用,而是它的成本劣勢就凸顯出來了。
要想快就得消耗大量的燃料來進行加速和減速,但液態膠基燃料現在的產能都得跑到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生產,這嚴重製約了整體的產量和拉高了造價。
而垚給的另一項引力技術呢?
就是用氦3作為基礎,利用核聚變的應用原理,轟開氦3,或者利用衰變的原理,加速衰變的過程,獲得到氦等等一係列後續的同位素,然後用能量擊發其中的某些同位素來捕獲宇宙中的各種射線、氦毛子以及引力波,對這些引力波、射線產生作用力形成推力或者吸力。
這技術不是不能用,但目前還存在一個沒解決的技術問題和一個使用短板。
技術問題不是如何獲得相應的同位素,這部分技術垚是給了,但關鍵技術是就是如何解決飛船上的核聚變反應堆的散熱問題,聚變產生的大量熱量,如果沒法在太空中散發出去,整個飛船會變成一個巨大的烤箱,先把裡麵的人給烤熟,然後再把自己給全部熔毀。
而使用短板是垚在這個技術上是明顯有保留的,它隻告訴了章成銘用氦氣進行引力誘捕,但沒告訴如何提高氦的密度增加作用力。
用高能的能源引發氦物質產生引力相斥和相吸,1公斤的氦物質產生的力量就是1公斤,當然可以通過更強大的能源來控製這個力量的增倍或者縮減,可這個力量的產生基數,就是來自於你產生引力的氦物質攜帶多少!
飛船上攜帶1公斤氦物質做引力誘捕,那麼飛船的力量產生就是以這1公斤氦物質作為倍數來作用力。
那麼為了節省能源,能不能多帶些氦物質,帶個十噸八噸的呢?
當然可以!
可問題又來了,氦的密度很低僅次於氫,將它壓縮下來,一個罐子裡也沒多少質量的氦物質,十噸八噸的氦物質,你飛船上就會有一個巨大的大罐子,裡麵裝著的都是高壓縮的氦3!
而如果再加壓,將氦3變成液態呢?
那就不行了,章成銘已經計算出來,在液態狀態下采用引力波誘捕的話,就會……
boo的一下把整艘飛船變成一個瞬間閃亮聚變的小星星!
所以現在短板就在這裡,以氣體形態存在的氦物質,它的密度太低導致體積太大,勢必擠占了飛船的整體空間;而且這種大罐子還不是能做無限的大,要考慮到使用過程中,衰變射線和轟擊過程中罐體內所有氦物質的同步反應,避免出現另外一種可怕的情況發生。
而再壓縮成液態又不行,那麼隻有傳說中的變成固態形態了。
但是和氫一樣,把氦變成固態不僅需要巨大的壓力,同時還需要更加恐怖的壓力罐進行儲存,這明顯不利於設備的運作方式。
隻是通過幾次和垚的爭吵,章成銘已經很確定,垚在這個技術上是不會傳授給自己的,這個如何將氦物質變成固態,是垚死守的最後技術底線。
所以現在就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中間段技術缺失的尷尬處境,導致目前航天飛行器速度快不起來,慢慢飛嘛……那些技術放著用不上又賊特麼的饞人。
瞅了一眼趴在地上裝死的垚,章成銘強忍著過去踹它一頓的衝動,有些事情彆人不教,不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嘛,真當自己和那些跪著的人一樣,隻懂得求彆人施舍嗎。
想到這,章成銘打起精神,開始重新翻看起一份資料。
這份資料很有意思,是自己在折騰那兩種電池的研製時發現的一種特殊的物理現象。
那兩種電池的生產在原料和材質要求很低,其實就是目前常見的石墨矽鈉鋰鎳等等原料,但它的核心技術是利用核聚變產生中的射線和控製光速飛行的電子,‘轟’到材料中改變材料對電子的容納模式。
說簡單點形容,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電子和電荷之間會保持一定的距離,大家基本老死不相往來。
而這個技術就是用超級暴力的手段,把一個個原本不願近距離接觸的電子電荷一個個的給‘打服’,讓它們乖乖的按照人類需求的方式排列在一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而這種‘打服’以及將它們‘轟入’蓄能材料的過程中,章成銘就發現,如果將轟入的過程變成另外一種能量的形式呢?
就像離子推進器,其原理就是把作為燃料的氙、鉍、氬氣等物質塞入發動機,其原子核和電子首先在電場的作用下分離,使燃料原子核變成遊離的離子,之後進入發動機兩片柵格網之間,由其間的靜電場加速到較高的速度後噴出。
過程聽起來很複雜,但人類已經實現了如何操作和使用這種技術,能將這些遊離的離子以每秒鐘10—101novel.com公裡的速度,甚至更高的速度噴出。
那麼換一種思路,把製作高能電池,引導電子‘轟進’蓄能材料的那四塊超導合金改變一下它的應用範圍,將一個個純電子變成和電推發動機一樣的噴射物質呢……
這種噴射速度,可不是每秒鐘幾十公裡,而是每秒鐘將近光速的速度!!
想想就已經令人激動了,如果這個理論能實現,那麼飛行器能提高的速度就不是以幾公裡幾十公裡的速度來提升了,很有可能會是以百、千甚至以萬為計數進行的航行速度。
很快,初步的計算推算結果便出現在章成銘的麵前,其工作原理和應用理論成立。
既然原理成立,章成銘立刻從實驗室隔壁的倉庫取來一台用來研究的電推發動機,開始搗鼓如何將這種原理,給運用到飛行器上。
……………………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各部門的節奏都穩步向前推進,這是章成銘和國內大佬們都樂於見到的狀況,哪怕你國外再怎麼潑臟水,再怎麼想製裁賽裡斯,但是虱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
你西方國家潑向賽裡斯的臟水還少嗎?
前天說賽裡斯沒人權,昨天說雇傭童工,今天說盜竊科技,明天說汙染環境,後天說危害世界……反正在西方雪膚豚眼裡,賽裡斯人呼吸都是錯的。
製裁賽裡斯的手段還不夠多嗎?
不是科技管製,就是科技禁售和合作禁止。
結果呢?賽裡斯是見招拆招,到現在依舊過的好好的。
賽裡斯越是這樣不緊不慢的按照自己的節奏發展,對手就會愈發的焦急。
聖誕節前幾天,燈塔國太空總署的一枚火箭帶著一顆神秘的衛星升上了太空,在經過數天的慢慢爬升轉移軌道後,這枚衛星點火衝向月球。
在經過數天的轉移和減速後,這枚衛星終於費勁千辛萬苦來到了環月軌道上,一進入軌道,它便開啟自己體內攜帶的光學拍攝器材,不斷的朝著月球南極附近,一個備受藍星人關注的地方哢哢哢的拍照。
沒錯,它拍攝的地方就是賽裡斯人正在月球上搞的那個科考站。
都說當你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的太遠。
早在賽裡斯人開啟第二次登月行動並開始公布建立科考站,以及在上麵鋪設各種設備的時候,燈塔白房子和太空總署的人都火急火燎的想知道賽裡斯人在什麼搞什麼事情,弄得那麼大的陣仗。
但是他們再著急也沒用,地麵的天文台受大氣影響,厚厚的大氣層在保護著人類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光學衍射和散射,再加上賽裡斯人也清楚天文鏡的角度和狀態,總是把最關鍵的東西躲在角落裡,南極那個位置造成的視角又小……
即便是最大、最高倍的光學天文鏡,拍攝出來的效果也隻能看到模模糊糊的一點地表設施而已。
更坑爹的,是賽裡斯人故意用大塊大塊的柔性太陽翼反射陽光,民間天文愛好者們不懂這些啊,他們用望遠鏡拍月球時,看到賽裡斯人的月球科考基地上亮閃閃的一個點還特彆的開心興奮。
“我拍到了!我拍到賽裡斯人月球上的科考站了!”
這樣的話題在天文網站和各種社交平台上是經常看到,但真正點開進去一看,也就是那麼一個小亮點,上麵啥都看不清楚。
可就這樣的亮點已經讓西方各列強的高層們很頭疼了。
他們遇到這樣的帖子是見一個封一個,就是不能讓民眾知道賽裡斯人不僅登月成功,還在上麵搞了一個科考站。
而這些天文愛好者們在反抗中也逐漸明白了高層的想法和手段,他們非常巧妙的改變了關鍵詞,用另外的詞語來代替賽裡斯、月球、科考站等這些關鍵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