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得一提的是,昔日風光無限的總理大臣袁世凱在被罷官離開北京時,僅有兩人出來相送。】
【一位是民國著名教育家嚴修,另一位就是楊度。】
【正因如此,當袁世凱在三年之後登上大總統寶座,就趕緊將楊度請到自己身邊當幕僚。】
【楊度也有機會繼續實施他君主立憲的抱負。】
【或許有人會感到困惑,為什麼當時確立了共和製度,楊度仍然堅持推行君主立憲?】
【因為在民國初期,共和製在華夏出現了嚴重水土不服。】
【長久以來,百姓已經習慣了皇權統治下的生活方式。】
【人們稅也不願意交了,活也不願意乾了,民間黑幫勢力肆虐,基層治理體係幾近崩潰。】
【在這種情況下,楊度堅持認為還是君主立憲適合華夏。】
【他堅信,一旦實行君主立憲製,那華夏就能像倭國那樣迅速崛起。】
......
李世民有些愕然。
共和製竟然還會水土不服嗎?
片刻的沉思後,他恍然大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倫理體係在華夏運行上千年,早已深入人心,其影響根深蒂固。
突然一夜之間被推翻,也難怪幾乎所有人都不適應。
......
【然而,君主立憲前提,是要有君主。】
【於是,楊度就建議袁世凱自己當皇帝。】
【為此,楊度做了很多努力。】
【他成立籌安會,組建請願團。】
【一邊發表學術文章為複辟打理論基礎,一邊找社會各界人士寫請願信給袁世凱,表示擁護袁世凱稱帝。】
【請願信涵蓋了廣泛的群體,上至將軍總督,下至妓女乞丐,都在信中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就這樣,袁世凱幾乎是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同意稱帝。】
......
嬴政想都沒想,就認為袁世凱注定會失敗。
華夏當時已經吃夠了封建製度下皇權之上的苦果。
華夏人也逐漸接受著民主共和、人人平等等思想。
儘管這些新興思想在與傳統融合的過程中有些水土不服,但是這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沒有任何一項改革或措施,是能夠一帆風順地推進。
同樣,思想的接受也是。
袁世凱想要複辟帝製,這是倒行逆施,完全逆著曆史潮流。
......
【結果我們也知道,這場複辟的鬨劇在短短83天後就宣布結束。】
【主要原因是,稱帝嚴重侵犯了各派軍閥的利益。】
【本來袁世凱的身體就不咋好,他死後大家都有機會當總統。】
【然而,一旦他稱帝,皇位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家族內部的傳承,與旁人再無瓜葛。】
【大家當然不同意,各路勢力紛紛舉起討袁大旗。】
【因此,袁世凱被迫下台,不久便含恨而終。】
【楊度的君主立憲夢,徹底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