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看到,旁邊還有一塊徽墨,出自清代胡開文墨莊。
墨錠上繪製著精美繁複的《百子圖》,一百個形態各異的孩童,或嬉戲玩耍,或讀書識字,或舞龍舞獅,神態逼真,生動活潑。
胡開文墨莊所製徽墨,素以選料精良、製作精細聞名,這塊墨錠正是典型代表,墨色黑亮,香氣清幽,曆經歲月,依舊保存完好。
再往裡翻找,一方歙硯顯露出來。
歙硯石質堅韌,紋理縝密,敲擊有金玉之聲。
此硯雕刻成荷葉形狀,硯堂處巧借天然石紋,宛如一片荷葉上的露珠,圓潤欲滴。
硯邊雕有幾隻栩栩如生的青蛙,似在荷葉間跳躍嬉戲,充滿生機與趣味。
歙硯產於古歙州,曆史悠久,與端硯齊名,深受文人墨客喜愛。
此外,還有一遝遝的宣紙,紙張潔白如雪,質地堅韌輕薄,輕輕抖動,發出清脆的聲響。
湊近細聞,能嗅到一股淡淡的檀香味。
這些宣紙明顯是明代之前的,雖曆經歲月洗禮,卻依舊保存完好,毫無破損與泛黃跡象,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的輝煌。
張震被眼前這琳琅滿目的珍貴文房四寶深深震撼,他怎麼也想不到,這座藏書樓裡竟隱藏著如此多的寶藏。
這些寶物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是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每一件都仿佛在向世人講述著過去的故事。
張震的目光在滿是珍貴文房四寶的暗格裡遊走,心臟劇烈跳動,一種強烈的預感驅使他繼續探尋。
當他輕輕撥開幾遝宣紙,一塊微微凸起的木板邊緣映入眼簾。他深吸一口氣,雙手微微顫抖著將這塊木板掀起。
刹那間,柔和的燈光灑下,映照出一片璀璨的瓷光。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筆架,它宛如一彎靈動的月牙,采用溫潤如玉的白瓷製成,瓷質細膩得近乎完美,仿若能透過它看到內部若隱若現的光芒。
筆架之上,九條形態各異的螭龍蜿蜒盤旋,每一條龍的鱗片都雕琢得清晰可見,它們雙目炯炯有神,龍須隨風飄動,仿佛下一秒就要騰空而起。
這正是典型的明代官窯筆架,工藝精湛絕倫,將皇家的威嚴與藝術的靈動完美融合。
在筆架旁邊,靜靜躺著一個筆洗。
它呈海棠花形,敞口,弧壁,圈足。
外壁以青花繪就一幅春日庭院圖,庭院中繁花似錦,蝴蝶翩翩起舞,亭台樓閣錯落有致,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仿佛將整個春天的盛景濃縮在這小小的筆洗之上。
其釉色溫潤柔和,青花發色濃豔而不失典雅,筆觸細膩流暢,儘顯清代官窯瓷器的雍容華貴。
輕輕撫摸,觸感光滑如鏡,讓人不禁感歎古人精湛的製瓷技藝。
繼續向下翻找,一個鎮紙出現在眼前。
它通體為純淨的明黃色,在古代,明黃色可是皇家專屬,非官窯不得使用。
鎮紙呈長方形,四角圓潤,上麵雕刻著五爪金龍戲珠圖案,龍身矯健,鱗片閃爍著金色的光芒,龍爪鋒利有力,緊緊抓住龍珠,仿佛在向世人展示著皇家的至高無上。
其質地堅硬,分量十足,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卻又不失精致。
而放置硯台的盒子更是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