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先名聽完後心中有些驚訝,便問道:“楊生,您是覺得石油價格會漲?”
油田類的企業,主要營收就是石油,石油價格上漲了,那股票才能漲。
“對,是這樣的,我有一些小道消息.”楊文東也沒有解釋,本身也不需要,但他還是會稍微與手下說一下。
方先名聽完後也沒有多想,道:“好的,那沒問題,不過我們在海外的資金也是有限的,但如今香港這邊倒是有很多,主要也是因為之前我們從股市之中大規模撤離,套現了很多資金,您看?”
“香港的資金?”楊文東思考片刻後道:“暫時不動香港的資金,我們應該很快對九龍倉下手了,等九龍倉的事情結束了,如果還有多的資金,那可以考慮一下。”
70年代,石油還是沒有期貨的,在金融資本還沒有瘋狂的時代,期貨的核心目的還是針對類似農產品這樣的有壽命周期性的貨物;
而正是第一次石油危機,使得全球缺油,然後未必避免再一次發生類似情況,石油期貨便因此而誕生,1978年,NYMEX推出2號取暖油期貨合約,這是首個石油期貨合約,不過這個也隻是試水,總規模市場不是很大;
直到1983年,NYMEX推出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期貨合約,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原油期貨之一。
也就是說,前麵兩次石油危機,他縱然知道時間,也認為自己的蝴蝶效應不會對其造成什麼影響,可沒有期貨的情況下,他所能做的也是有限的,隻能少許獲益;
而九龍倉的收購,涉及在香港的重要布局,特彆是海港城項目已經開始建設,隻不過進度很慢,九龍倉堅決不用貸款,用自己的資金來完成這樣的大型項目,使得整個項目速度之慢,讓楊文東無語.
明明貸款後快速建成再賺錢還貸即可,可怡和係就是不肯,也不知道他們腦袋裡怎麼想的;要說對香港未來沒信心吧?置地還收購了牛奶國際,說有信心吧,卻不肯貸款擴張;
這也使得在原先曆史上,包玉岡強搶九龍倉的時候,海港城還沒有完全建成,一共花費了十年時間,這種項目給楊文東來操作,頂多兩三年。
當然,也是因為九龍倉這樣的策略,使得它在前麵幾年多長稀釋自己的股份,要不然,楊文東也根本做不到收購接近30%的股份而不被市場察覺,這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唯獨大規模融資的時候,才會有這個漏洞。
方先名則道:“好的,楊生,我們手中的九龍倉股票,已經接近30%了,市場上的流動股票也不多了,再繼續下去必然會引起九龍倉股票逆勢上漲;
按照目前的情況,要麼我們停手,要麼我們就隻能聯係九龍倉的一些股東了,雖然可以通過美方資本來出麵,可我市麵上的股價外加這些因素加起來,我估計也會瞞不住了。”
自己集團之所以能夠收購那麼多九龍倉股票,除了九龍倉自己多次融資擴股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委托美方資本去收購;
可無論怎麼做,當市麵上的股票大規模減少,數量太多了,那肯定會引起警惕的,畢竟無形的市場一直存在,供不應求的時候價格就會上漲。
楊文東笑了笑道:“恒生指數也跌到800以下了,相當於71年時候,也差不多該下手了,不過老鄭那邊還沒有完成交易,你這邊稍微暫停一會吧,等船隻賣了再說。”
石油危機以及未來的航運危機即將到來,船隻價格即將暴跌甚至變成負值,也就是有了船反而是負資產,因為停泊、維護、清理等都得收費,價格還是很貴;
如今怡和想進軍航運,甚至部分放棄香港物業,自己怎麼著也得滿足他們;
這群英資,吃屎都趕不上熱的,地產開始賺錢的時候一個都不上,等到看到華資賺的盆滿缽滿,然後想入場,結果碰到地產危機,也還是他們根基厚、外加這一次危機主要針對的是股票,75年後房價仍然暴漲,這才讓英資也賺了一些,不過對比那幾位華資地產大亨就差遠了;
航運市場其實也是如此,早年華資在香港就沒幾個人能夠做航運,需要的資本太大了,董、趙、包、曹等幾位在67年之前與會德豐、太古等還是有差距的;
但6775年的機遇,他們都抓住了,成功將船隊規模與資產翻倍式的增長,而其他幾個英資,則是仍然穩住,穩到華資航運公司賺瘋了,時間到了70年代初了,才想著下場
原先曆史上,怡和拍到康樂大廈地皮,建成之後還想將這棟大廈與包玉岡交換20萬噸油輪,不過包玉岡也沒同意,可能也是石油危機之前的預判錯誤,這件事也因此成為他人生最大的遺憾;
而現在他自然要與怡和做這個交易了,一旦完成,自己能夠獲得香港的優質物業,怡和能夠獲得未來即將大貶值的油輪,雙方都有美好的未來!
3月6日,楊文東叫來了鄭誌傑與鄭玉華,詢問道:“油輪換大廈的談判進行的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