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時空方式的敘事手法,其中的典範作品為美國現代科幻之父,羅伯特·安森·海因萊茵的《進入盛夏之門》,電影則首推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回到未來》。
這類將時空概念改變,讓主人公來回穿梭於各個時代的,在如今的日本文壇還十分少見。
你想用人物穿梭時空來做寫作錨點,這無可厚非,是一個很不錯的想法。
但我認為,如果把這個概念改成‘穿越時空的不是人,而是書信’,也許會更加有意思。”
北川秀拿著書稿,一字一句地和東野圭吾解釋道。
這種時空穿梭類的故事在10年後已經是爛大街的玩意兒,不過現在是1998年,即便是文娛行業相對發達的歐美,也很少有創作者涉及到這個概念。
日本國內就更不用說了。
這也是北川秀挑選《解憂雜貨店》的原因之一。
不過東野圭吾最初聽完這個創意後,想的是讓主人公們穿梭時空,類似《夏洛特煩惱》那種模板。
但熟悉這一題材的北川秀更傾向於用韓國電影《觸不到的戀人》裡的那種模式——
主人公們用書信和過去未來交流,而非本人穿梭。
因為《解憂雜貨店》的故事是以一個個單元劇的形式呈現給讀者的,人物繁多,故事線複雜,如果再讓他們進行時空穿梭,則會導致整體寫作難度巨幅上漲,劇情看起來也會非常淩亂。
“用書信的方式來替代人物穿梭麼.”
東野圭吾仔細思索了一下,發現北川老師說的方法好像更加適用,隨後又快速在腦海裡過了一遍劇情,愕然發現故事性流暢了許多,很多不好處理的細節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沒錯。”
北川秀點了點頭,很滿意他的悟性和理解力。
東野圭吾本身就是一個實力很不錯的家,所以隻要稍微一指點,他就能展現出“孺子可教”的特性。
“這本《解憂雜貨店》和你以往寫的推理不同。
裡麵既沒有罪案,也沒有偵探,而是以人與人之間的羈絆為主題。
它的色調偏暖,主題樂觀揚善,以愛和家庭為核心。
所以它的故事內核完全夠用,總體會更偏向純文學,對你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題材已經是挑戰了,就不要再在寫法上人為的給自己增添難度了。”
北川秀熟讀了好多遍《解憂雜貨店》,基本上他那個年紀的隔壁純文學讀者,都避不開這本在亞馬遜中國殺瘋了的治愈係純文學。
因此他比誰都清楚,該怎麼更好的把這本書複刻過來。
而且東野圭吾本來就是它的原作者,和它一定有極強的契合度。
“我明白了,北川老師!所以這也是您讓我采用倒敘的方式來寫作的原因吧。”
東野圭吾恍然大悟。
北川秀笑得更燦爛了:“是的。倒敘不僅能降低你寫這本書的難度,還能提前把高潮展現給讀者們看,一舉兩得的事為什麼不去做呢?”
“您說的對!我馬上就按照您的要求再修改一遍!”
東野圭吾隻覺得麵前端坐的北川秀猶如一座仰望不到頭的高山,不斷在為他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勵著他繼續往前走。
之前多次嘗試純文學失敗後的沮喪感和氣餒感頓時消散一空,他覺得自己又行了!
“等等,東野桑。工作也要勞逸結合的嘛,先一起看完今天的熱點新聞吧。
時常更新我們的信息庫,對寫作也是一件有幫助的事。”
北川秀剛點開了雅虎日本論壇,準備通過它了解一下最近的時事新聞。
目前大部分日本人還是通過電視新聞、報紙等傳統媒介來了解國家大事以及時事熱點,但這些媒介的新聞傳播速度有一定的延遲性,等你看到時,大概率事情都發生超過一周了。
得益於北川網絡等新崛起的互聯網公司的發展,現在日本國內的互聯網發展速度比原曆史稍微迅猛一些,很多東西都提前出現了。
比如門戶網和雅虎日本首頁的熱搜排行榜,這東西就和後世隔壁的微博熱搜一樣,十分受網民們的喜愛。
隻不過現在的熱搜排行榜還沒有大批量買榜買量的現象,新聞熱度比較真實,可供參考性也很高。
“是!”
東野圭吾便搬了一條小板凳,乖巧地坐在了北川秀身邊,和他一起看著今天的雅虎日本熱搜排行榜。
高居榜首的新聞自然還是《半澤直樹》第一部的完結。
這部以銀行金融業故事為藍本,舞台放置在千禧年後日本的大眾文學現在就是當之無愧的“界No.1”。
尤其是裡有關銀行業變化、未來日本國發展,以及千禧年後各種社會現狀的預言在一步步被證實後,熱度被越炒越高,連帶著《大眾》的銷量都快突破天際了。
排在第二位的新聞則是新首相小淵惠三上台後實施的一係列實政措施。
和橋本龍太郎竭力保護財團利益,甚至通過增加消費稅等行為掠奪國民資產來挽救國家經濟的政策不同。
小淵惠三采用了明快的態度來處理國家的經濟問題。
他在這個月成功贏得國會的批準,對那些持有大量呆賬的銀行進行紓困,大力削減了它們的所得稅並增加支出。
這位“平成大叔”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所有人,他不站在財團那邊,也不站在上流社會陣營,他隻關心國家經濟情況和民眾的生活狀態。
他隻乾實事,不玩虛的。
在8月11日,小淵惠三還在眾議院就“曆史認識”問題回答議員質詢時表示,日本國將在1995年村山富士首相談話精神的基礎上發展同有關國家的關係。
這個有關國家是誰,“曆史認識”問題是什麼,不言而喻。
正是因為接連幾任首相都比較重視那個“曆史問題”,所以90年代,日本國和隔壁漸漸進入了外交蜜月期。
就是這個節點,大量的日本文學作品、動漫遊戲作品開始進入隔壁的市場,這些作品在千禧年後慢慢成了隔壁8090後的童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