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曼施坦因不安的是,法軍打得很有章法。
在坦克沒有遭到敵方火力攻擊時,法軍步兵總是搶在坦克前進入兩側的房屋搜索作戰。
他們從大門或窗戶往裡甩兩枚手榴彈,在爆炸後端著衝鋒槍、霰彈槍迅速衝進建築內將其清空。
在法軍這種衝鋒槍加手榴彈的攻勢下,潛伏在建築內的德軍士兵不能說不堪一擊,但往往隻傳來幾聲槍聲和爆炸,戰鬥就結束了。
坦克小心翼翼的持續推進,有時它們也會停下來,調整坦克炮對著某個窗戶來上一炮,炸得躲在其間的德軍士兵一片哀叫。
完美的步坦協同,曼施坦因感歎,步兵掩護坦克、坦克也在掩護步兵。
更讓曼施坦因不敢相信的,是法軍步兵和坦克的步調居然能做到高度一致。
他無法想像法軍是怎麼做到兩個兵種像一個整體似的有條不紊的前進,坦克開火也很肯定知道哪個房屋是他們要打擊的目標。
(注:此時曼施坦因還未發現“夏爾B1”後裝了電話)
坦克繼續前進,在它們前方不遠,拐角後就是曼施坦因設下的第一道防線。
曼施坦因會在拐角處設下防線是經過仔細考量的。
他知道當坦克沿著街道拐彎時,不僅需要放慢速度,透過觀察孔觀察外界的坦克乘員還很難看到對手。
這時,德軍的反坦克炮就可以放心攻擊目標。
曼施坦因在這條被稱作“瑪萊”的主街道中共布設了10門反坦克炮。
4門布設在街道中央,那是兩道用沙袋堆積起的防線,由一個步兵連配合。
另6門隱藏在兩側的房屋中,炮手對建築做了必要的處理,使其射界能居高臨下的覆蓋拐角。
一旦法軍坦克在拐角處被擊毀,很容易造成堵塞並將法軍徹底擋在另一頭。
然而,法軍的反應比曼施坦因想像要靈活,讓曼施坦因吃驚甚至感到恐懼。
最先觀察到拐角後“險情”的是越過坦克前出偵察的法軍士兵。
他們一探身,德軍各式槍械就對著他們一通火力輸出。
法軍士兵沒有硬衝,他們很專業的停下腳步,組織人員拖回了兩名受傷的士兵。
一名上尉衝著後方大喊:“拐角處敵情,三點鐘方向,100米!”
“三點鐘方向,100米!”
“三點鐘方向,100米!”
……
曼施坦因吃驚的發現,坦克炮塔預先調整好角度,按照上尉報的距離和方位。
接著,兩輛坦克放緩速度前出拐角,剛剛冒出炮塔時就停下,坦克炮略微調整。
“轟轟!”
德軍的沙袋工事瞬間被炸得一片狼籍,屍體和沙子在慘叫聲中被衝擊波狠狠拋到半空再落下。
德軍反坦克炮試圖還擊,但坦克露出的部位太少了,而且還是傾斜著朝向它們,幾發炮彈過去要麼被建築擋著要麼失了準頭,有一發雖然命中卻被彈飛,幾乎沒對坦克造成損失。
“搞什麼鬼?”法軍的協同將曼施坦因震驚得頭皮發麻:“他們的坦克為什麼能這麼快、這麼完美的響應步兵?”
曼施坦因雖說不是坦克兵出身,但在這段時間的訓練中他知道坦克作戰有哪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