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觀察戰場的角度與部下不太相同。
曼施坦因的關注點始終在法軍的步坦協同上,他認為這才是坦克戰勝利的關鍵因素,也是德軍坦克部隊需要學習、能夠學習的東西。
而部下並非如此,觀察著戰場情況的參謀額上冒出了細汗,他緊張的向曼施坦因報告:
“上校,我們的反坦克炮無法擊穿他們的坦克。”
“另外,他們正朝幾個方向朝我們進攻。”
“如果不做出應對,他們將把我們分割包圍!”
曼斯坦因望遠鏡朝周圍一掃,發現法軍坦克已從三個方向沿著街道朝自己所在的位置包抄。
再等一會兒,隻怕小鎮的退路都會被敵人封鎖了。
“撤退吧,上校。”參謀咽了下口水,小心翼翼的建議:“我們無法取勝,留在這無法改變什麼,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曼斯坦因沒說話。
他的想法與參謀不一樣。
他認為留在這堅守並非如參謀所說“沒有任何意義”。
雖說反坦克炮無法擊穿敵人的新型坦克,一個機動團的兵力也無法抵擋夏爾裝甲師的進攻。
然而。
巷戰必須一幢建築接著一幢占領,這能拖住夏爾的裝甲師。
但代價是:機動團可能會在這裡全軍覆沒,包括自己也會有生命危險。
曼施坦因衡量了一會兒,最終決定放棄這做法。
曼施坦因與埃爾溫不同,埃爾溫千方百計的想要守住梅斯,曼施坦因卻並非如此。
這是出於戰略方向的考量。
曼施坦因是興登堡的侄子,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一直強調“先東後西”,也就是先在東線打敗俄國再回過頭來集中力量應對西線。
而法金漢和威廉二世卻主張“先西後東”,也就是先解決法蘭西再對付兵多將廣土地廣闊的俄國。
梅斯,就是那個能撬動威廉二世改變戰略方向的支點。
“撤退!”曼施坦因下令,語氣平靜。
他下樓前最後望了法軍新型坦克一眼,似乎有些不甘。
“是,上校!”參謀如釋重負,趕忙轉述了曼施坦因的命令。
……
在通往雅尼鎮的公路上,埃爾溫的第一坦克師在雨水中一路猛趕,途中7輛坦克出了故障全部被拋棄。
“這些粗製濫造的東西。”在裝甲車上的埃爾溫對著被推到路邊的坦克發牢騷:“他們就不能給我們一些耐用的東西嗎?那些偷功減料的家夥,他們會害死我們!”
他隻是借題發揮。
埃爾溫知道“LK”坦克是為了保證產量使用汽車發動機才會如此。
如果要耐用,他的第一坦克師不可能這麼快恢複戰鬥力。
埃爾溫之所以抱怨,是因為他擔心梅斯的安危。
“梅斯一定不能失守,否則要啃下這個地獄般要塞的就是德軍了。”
“機動團能擋住夏爾,一定能。”
“他們有反坦克炮,那是坦克的克星,曼施坦因還選擇了不利於坦克作戰的城鎮內埋伏,這很明智。”
然而,迎麵一輛摩托車擠過坦克群停在埃爾溫的裝甲車旁。
摩托車後座上坐著一名通訊兵,他飛快的跳了下來從後方追著正緩緩前行的裝甲車,一邊追一邊喊:“將軍,來自曼施坦因上校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