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西北大學還是上世紀80年代國內大學“作家班”的重鎮,賈平娃和池子健都在這裡求學過。
西北地區重要的文學活動,幾乎都繞不開這裡。
張潮漫步在還有些蕭瑟的校園風光中,看到文學院大樓一樓大廳,已經掛上了大大的橫幅:
熱烈祝賀中國當代散文發展研討會在我院舉行!
不少學生都在忙忙碌碌地布置會場,看來明天會議的規模不小。
張潮耳邊也傳來同學們的議論聲:
“明天都有誰來?”
“賈平娃肯定來啊。還有阿萊、蕭複興、劉亮程……”
“還是這些人啊……”
“聽說張潮會來哦!”
“一個師姐下午去打印三角牌,看到有他。”
“哇,那有沒有機會要個簽名?”
“張潮不是寫的嗎?這是散文研討會,他來乾嘛?”
“你不看《青春派》或者《美文》嗎?他最近每個月都寫一篇散文發在兩本雜誌上。都是寫他家鄉的小人物、小事情。”
“哪有空啊!老師開的書單都看不過來了。寫得怎麼樣?”
“我家張潮還有寫得不好的時候?”
“你這是迷妹濾鏡!不算數!”
“那段劍軍教授呢,夠不夠權威?他這學期第一周的課,就專門講到了張潮的散文。他的評價是‘不落窠臼’‘清新過人’。”
“評價這麼高?”
“他還用國畫舉例子,說張潮的散文技巧,就像水墨畫裡的‘沒骨畫法’,不見鋒芒,不勾輪廓,卻精神內蘊。
青年作家裡有這份散文功底的,極為罕見。除了張潮以外,隻有一個叫李娟的女作家,也有這種風格。
但是李娟又比張潮顯得更乾淨、純粹、樸素一些。張潮文青氣略重,李娟則有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原始感。”
“怎麼又蹦出來個李娟?她又是誰?”
“叫你上課不聽!段教授說了,她以後也能成大作家的。張潮和她,一南一北,都寫出了與文壇流行風格不一樣的散文,可以被稱為‘新散文’。
如果張潮能抽出一點寫的精力來寫散文,作品更豐富一些,那他們兩人就是‘新散文’的南北雙壁了。”
“那可不行……張潮還是專心寫比較好……”
張潮也沒有料到才寫了幾篇散文,竟然就被中文係的教授關注到了,評價還這麼高。
不過就像那個學生說的,短期內他確實沒辦法抽出精力再繼續寫散文了。
怕學生認出自己,張潮又用圍巾圍了下半截臉,轉身就要走。結果卻和一個瘦瘦小小的女生撞了了個滿懷。
張潮低頭一看,這個女生留著披肩的長發,戴著黑框眼鏡,相貌青澀而普通,此刻正一臉惶恐,連連向自己道歉。
張潮覺得十分眼熟,忽然想起來,這不就是剛剛學生提到的李娟嗎?
鼻子裡陡然一熱,脆弱的毛細血管不堪重負,一道血流順著鼻孔就流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