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知音難得_重生2004:獨行文壇_在線言情 
在線言情 > 綜合其他 > 重生2004:獨行文壇 > 第263章 知音難得

第263章 知音難得(1 / 2)

文學界對張潮這次演講的反應相對比較遲鈍。張潮之前的作風給人印象太過深刻,大家都怕這小子又在釣魚。

對自己作品進行批評的作家一向都有,但一般分為兩種狀況:一種是禮貌性的自謙之語,說自己“寫的不好”“最好的作品永遠是下一部”之類。

還有一種是有所寄托,例如魯迅先生多次提到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是希望他作品反映的國人的“劣根性”能早日去除,後人再不用看,也看不懂“阿Q”和“祥林嫂”們。

但是極少有人如張潮這樣,近乎於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冷酷地對自己作品的內核與局限性進行解剖,精確指出了病灶所在。

這種態度讓大部分關注他的人都有些驚疑不定,就連他的老師們也不例外。

絕大部分成名作家,無論其在其他方麵如何謙遜,對自己的表達總歸是自信的。而從文學批評角度看來,天底下沒有完美的文學作品,缺點和特點往往是相伴相生的。

張潮的這次演講是不是他創作轉型的一個宣言呢?沒有人知道。

“張白之爭”後,文學批評界幾乎對張潮的作品都保持了一種普遍的緘默狀態,批評固然幾乎沒有,但讚美同樣很少。

就拿去年張潮出版的《刑警榮耀》來說,應該講其創作手法、題材,相比張潮之前的作品,都有較大的突破,但是國內卻鮮見對其文學價值的論述、評價。

張潮對這種情況也很無奈。他與白曄的爭論本來就起於偶然,後來的發展更是超乎自己的想象。他反對的是文學批評掐住入口的做法,而不是反對文學批評本身。

實際上在“張白之爭”前,論述張潮作品或者評價“張潮現象”,算是批評界的熱門內容,不同態度的文章很多,不乏言辭尖銳之作。

但是張潮沒有反擊,甚至沒有在意。創作和批評本身就互為鏡像,都是文學生態鏈不可或缺的部分,隻是位置需要調整而已。

既然彆人不批評我,那就隻好自我批評——順便為彆人批評我指明方向!

2007年1月底一個普通的早晨,早上快10點了,張潮還在賴床。昨天晚上他打“暗黑破壞神2”,刷地獄老墨刷到3點多鐘,一件好貨都沒出,氣呼呼地上床睡了。

所以他被老爸叫醒的時候起床氣還挺大:“我昨晚寫寫到3點,讓我再睡會兒……”

這次張衛國沒有慣著他,硬是把他拉了起來,然後把一份報紙塞進了他手裡,並且鄭重地交代道:“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對你的寫作有指導意義,你一定要看完!”

張潮這才不情不願地的坐在床上,翻看起報紙來。

這是過年前最後一期《中國讀書報》,張衛國塞給他的是評論版麵。張潮隻看黑壓壓的一大篇文字,才發現整個版麵都被一篇文章占據了。

張潮這才清醒一點,重視起來。要知道這份報紙是出版署、《光銘日報》和出版協會共同主辦的,規格極高,很少有作者能讓自己的文章占據一個版麵。

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名叫做“石岸”的批評家,用一篇很長的評論,回應了張潮的自我批評,文章的標題就是——

《以“漫長的90年代”為起點,審視“80後”的代際視角——以張潮作品為例》

“標題就不簡單啊!”張潮內心最後一點怠慢也被拋到腦後了,拿著報紙,下了床,坐到書桌前,認真地看了起來。

這篇首先就文章敏銳地指出,“80後”的世界觀成型於90年代,而90年代又堪稱中國現代化曆史上轉變最激烈、思想最活躍的時代,其影響甚至一直延伸到今天,所以可以稱為“漫長的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初期,冷戰終結、市場經濟大潮洶湧,“曆史終結”的喧囂聲從知識分子口中屢屢被陳述。我們高聲宣布新的曆史階段開始了,並熱切地想要“告彆革命”,擁抱“人文精神”。……】

看了這個開頭,張潮就很喜歡。看來這個作者要從一個相對宏觀的曆史角度來觀照特定時代作家的創作,注定了文章的格局不會太狹小。

這也和張潮自己閱讀文學作品時,更多從時代環境、人群文化等角度進行解讀,而不是糾結於文字的細枝末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張潮接著往下看——

【“80後”首先是一個文學史概念,它最初因20世紀末21世紀初《新芽》雜誌社舉辦的新理念作文大賽而浮出水麵。大賽中湧現出一個以“80後”為主體的青春寫作群體,韓涵和小四為其代表。……】

【但張潮的出現,迅速擊潰並取代了之前的青年文學偶像們,以近乎席卷的姿態,完成了對其他所有“80後”作家的超越。用他來定義“80後”也許不準確;但毫無疑問,繞開他更會變成一紙空談。……】

看到這裡,張潮有些皺眉了,他一向不喜歡“80後”作家這個詞,也比較抗拒批評界把自己列入其中。難道這個“石岸”是虎頭蛇尾,也要落入其他評論家的窠臼當中。

張潮按捺住心中的遲疑,繼續往下讀——

【我們要注意到,在這個過程中,張潮以孤狼姿態,對抗並扭轉了中西方強勢媒體——尤其是美國媒體——對中國“80後”作家的媒體形象塑造。……】

【“80後”之所以成為一個確定的代際名詞,與2004年初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的報道密切相關。這篇報道以“80後”命名村樹、韓涵等人,並附帶貼上叛逆、另類的標簽,使其和全球掀起的新潮青年文化相銜接,賦予了這群作家象征性的意義,即以“80後”為代表的當代中國人正在融入西方世界、西方文化。……】

【就當這種文化標簽就要逐漸被人群接受的時候,張潮橫空出世了。他身上除了年齡和“偏科”以外,沒有任何與韓涵、小四相似的特點。他不染發、不紋身、不穿耳釘,也不抨擊教育和體製,麵對媒體也超乎年齡的成熟和穩定。甚至圍繞他的大部分爭議,也隻出現在文學領域……】

【出人意料的是,張潮這種近乎溫馴的形象,反而讓他收獲了更廣闊的讀者群和更普遍的額認同。我們發現“80後”並不一定就喜歡叛逆與另類,更多是被媒體馴化。一旦有了更加優質的偶像出現,他們也不吝於奉獻自己的熱愛。……】

【張潮在《消失的愛人》的創作和與方老師等人的紛爭上,表現出了對抗西方主流媒體形象塑造的意識。他對美國並沒有上一代作家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的態度,而是保持在一個恰當的距離上進行觀察、審視,甚至嘲弄。……】

【在其他“80後”作家普遍被“全球化”的時候,張潮卻展現了一種“我不就山、山來就我”的自信。而不可思議的是,他做到了。無論是美國書商,還是美國的左翼文化界,對張潮可謂“趨之若鶩”。因為有張潮,中國的“80後”才能稱之為一個具有獨立性的“全球化”文化標簽。……】

這部分評價倒是中規中矩,主要是肯定了張潮在“80後”作家當中展現出的不同姿態的正麵價值,尤其是對抗美國媒體話語霸權、保持獨立性方麵的貢獻。

不過最讓張潮感到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張潮“標簽”化,似乎真的就是把“80”後當成一個年代或者年齡概念進行陳述,這樣讓張潮舒服了一點,可以繼續往下看——



最新小说: 死去的白月光複活了 修仙:我有一枚桃花道果 成功上岸:小姑娘隻想進步 離婚直播美食後,前夫追妻請排隊! 綁架流產你不管,離婚簽字你哭啥! 超市空間:穿越年代嫁糙漢 穿成女主後,腹黑反派對我一見鐘情 風水神相:開局娶個白仙老婆 孤女謀嫁 荒誕權柄:我用華麗演出戲謔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