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一錘定音_重生2004:獨行文壇_在線言情 
在線言情 > 綜合其他 > 重生2004:獨行文壇 > 第270章 一錘定音

第270章 一錘定音(1 / 2)

2007年新年伊始,各地的書店出現了一個奇景,由同一個作者寫的“一個”故事,被分成了三本書,並列排在書架上供人挑選。

《逐星者》《放逐流星的孩子》《少年·流星》雖然擺在一起賣,但是不僅沒有互相影響銷量,反而為彼此贏得了不少額外的讀者。

買童書版《放逐流星的孩子》的家長,購買的時候往往會多看一眼少年冒險版的《少年·流星》。

買少年冒險版《少年·流星》的青少年,看完以後不過癮,又想看看完整故事的《逐星者》是什麼樣的。

買完整版《逐星者》的成年人讀者,不免對另外兩個版本產生好奇心,想知道張潮是怎麼“操作”的。

加上“我們上學的路”這一“爭議事件”的加持,不少讀者買書的時候,都自覺是為了什雷村的孩子早日可以安全的上學做了些微的貢獻。

就連那些平時愛買盜版的人,這次也轉性去書店購買正版了。

三本書都以驚人的速度在各大書店銷出,一周之內各自的銷量都超過了20萬冊,最高的是童書版《放逐流星的孩子》的35萬冊。

但即使這樣,年初出版界風頭最盛的人物也另有其人,那就是——

張潮親爹,張衛國!

“教輔書才是出版界永遠的神”這句話完全沒錯。一旦有一本教輔讀物被認定為“能有效提高學生成績”,那覆蓋麵和長銷壽命,是任何文學類書籍都無法媲美的。

福海教育出版社為《我教兒子寫作文》定了50萬冊的首印數,僅僅過了一周時間,在張潮開新書的發布會的時候,就已經售罄。

雖然購買人群裡有一部分是好奇張潮“早期作文”長什麼樣的書迷和研究者,但是絕大部分還是好奇的家長。

張潮是個作家沒錯,但在他們眼裡,他還有一個更“值錢”的身份——高考語文滿分獲得者!

在“一考定終身”的時代,彆說高考狀元了,那些高分考生的學習筆記,都有人花大價錢購買。何況這麼一本區區26塊錢的書。

本著有棗沒棗打三杆子的精神,全國家長們把這本《我教兒子寫作文》直接買到脫銷了。福海教育出版社雖然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會賣得很好,但是沒有想到會賣得這麼好,一時間都有點手足無措,隻能派出精兵強將,有些在印刷廠督戰,有些則奔赴各地協調分配。

要知道一個出版社能有一個在省內打得響的教輔品牌就能吃香喝辣的了,何況這次是全國性的暢銷。從王後雄、薛金星開始,十多年來,多少出版社都嘗試推出自己的教輔明星,但是90%以上都失敗了。

常年靠財政撥款和賣書號維持的福海教育出版社這次算徹底翻身了,所以張衛國的第二本書也很快敲定出版了——

《我願意是一隻大雁·張衛國詩選》

嗯,人家好歹也是中文係畢業,還經曆了80年代的文學盛世,那也是有詩人情懷的。雖然這些詩的水平嘛,就,挺80年代的——但是福海教育出版社,還是給定了10萬冊的首印數,並且打了包票能賣光!

這也讓張衛國高興了好幾天——“張潮他爹”和“詩人”,還是後者更讓他歡喜。

與此同時,張潮上線“我們上學的路”是不是在「揭瘡疤」的爭議也在網絡上愈演愈烈,甚至悄悄延燒到了紙媒上,這是張潮事先都沒有料到的。

處於社會轉型期的國人,曆經了80年代的陣痛,90年的自卑,和21世紀初的迷茫後,逐漸開始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價值觀。

我們逐漸意識到,中國沒有那麼差,中國人沒有那麼糟糕;我們能用短短20多年時間,從一窮二白走到世界GDP總量第三,說明了很多問題。

80年代、90年代許多經典作品,在今天看來都有些“自曝家醜”“自我貶低”的意味,尤其受到網絡輿論的重新審視和二次定義。

「我們上學的路」這個網站則比影視作品更加直接、更加真實,畢竟電影大家都知道是虛構的,可以怪罪導演誇大了問題和苦難;而是網站上的照片可是實打實現場拍出來的,總不能說拍照的都彆有用心。

這確實刺激了很多人敏感的內心。尤其是網民數量較多、較集中的大城市,很多人沒有想到在自己認識以外的地方,竟然還有這樣落後的角落。

一刹那間,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地區發展不平衡”“貧困人口”等等概念被具象化了,這種落差容易激怒許多人。張潮受到「揭瘡疤」的攻擊也就不足為奇了。

麵對滔滔非議,張潮第一次猶豫要不要寫文章反擊。

因為這次和以往不同,他麵對的不是某個人,比如白曄、方老師,而是一種由時代醞釀出來的特殊情緒。如果自己貿然與處於這種情緒的人群進入了對立狀態,拉扯了大眾對於「我們上學的路」的注意,那就因小失大了。

而且罵他「揭瘡疤」的這些人也並非全都是懷有惡意,或者對這些邊遠山村的孩子不同情,而是一時間難以接受現實而已。

真正因為厭惡張潮,或者純粹的網絡杠精,其實是少部分。但是網絡就是這麼神奇,小部分人往往最活躍,能發出最大的噪聲,甚至裹挾不少“不明真相的群眾”。

既然想做好「我們上學的路」這件事,那就不能把這些真的都推到對立麵去。所以罕見的,張潮在麵對鋪天蓋地的非議時,保持了低調和沉默。

但是「我們上學的路」並沒有沉默!

隨著影響力的擴散,越來越多的鄉村教師、村長、誌願者……知道了這個網站,也知道了如果把孩子上學艱難的照片發到這個網站上,那很有可能得到幫助。

於是越來越多「上學的路」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

有的孩子,每天上學都要經過一道在崖壁上鑿出來的淺淺的凹痕,需要半蹲著身子才能通過;

有的孩子,每天上學需要翻越幾道高高的山梁,再下到深深的穀底;

有的孩子,每天上學的路上都要趟過一條寬寬的河,河上隻有一座搖搖晃晃的吊橋,似乎隨時要被風吹垮;

有的孩子,每天上學都要繞著大山盤無數個彎,有些彎,窄窄的隻有兩個腳掌寬,旁邊就是懸崖;

……

而最讓人震撼的,還是巴蜀腹地一個位於懸崖之上的村子。村子與外界連通,依靠的是架設在懸崖之上、長達千米的藤梯。

垂直近90度的峭壁,破爛不堪的藤梯,連大人看了都怕,卻是這個村子上百個孩子每天上學的必經之路。

路途太長,孩子們爬到一半就要停下來休息。山間的風很大,不一會兒就吹得他們的臉蛋和眼睛通紅通紅的,咳嗽個不停。

為了讓孩子們少爬幾趟,山下的學校隻能每上10天課,就放5天假(寄宿)。這一趟落差800米的路程,他們要整整爬上6個小時。

拍攝這組照片的,正是山下學校的年輕支教老師。他用一個使用膠卷的傻瓜相機拍下這組照片後,又請假去了縣城,先把照片衝洗了出來,再用掃描儀製作成電子檔,最後上傳到「我們上學的路」網站上。

他配的文字也十分質樸:

「這些“懸崖村”的孩子在家裡隻能吃玉米和土豆,每次卻都要爬上6個小時,才能到達山腳下的學校……他們的臉被曬得黑黑的,但是眼睛依然是亮亮的。

他們會對我說,長大了想當軍人,想當警察,想做醫生,還有想做老師……懸崖的高度不能改變,但人心的落差可以;6小時的時間不能改變,但梯子可以。」

這位老師在這組照片的最後一張,並沒有放孩子們爬藤梯的畫麵,而是放了其中一個女孩子麵對鏡頭開朗又帶著羞澀的笑容,似乎在說:“老師,這些照片真的會有很多人看到嗎?那我要笑得好看點……”

關注這個網站的人們,看著一張張照片裡孩子跋涉的背影、蹣跚的腳步,最終發現無論多麼艱難,當他們麵對鏡頭的時候,總能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一切對這個網站的抨擊、質疑,在這個笑容麵前都顯得那麼淺薄。哪怕是最苛刻的批評者,看到以後都要啞然停下敲擊鍵盤的手指。

這是「揭瘡疤」嗎?



最新小说: 師姐你乾嘛?這裡可是合歡宗! 明末,從西北再造天下 七零:空房四年,軍少歸來夜夜跪搓衣板 你越信我越真 師尊修為儘失後,寵妻係統來了! 老太太重生七零發癲,不孝子靠邊 崩鐵:從翁法羅斯開始的救世之銘 諜戰:我覺醒每日情報係統 錦醫春色 春山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