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同胞_重生2004:獨行文壇_在線言情 

第298章 同胞(1 / 2)

內華達州麵積列美國50個州的第七位,人口卻隻有300多萬,名副其實的地廣人稀,“加州和風號”在內華達僅停靠3站,是沿途所有州裡最少的。

列車從裡諾站啟程後沒多久,就一頭紮進了內華達大盆地裡。午後的陽光灑在廣袤的土地上,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荒涼鹽堿地和稀疏的植被構成了單調的二重奏。

遠處,微微起伏的地平線與天際線交織,仿佛大地在逐漸昏暗的光線中睡去,靜謐而莊嚴。

偶爾會路過幾處看似有人煙的小鎮,但仔細再看,發現早已經破敗不堪、人去樓空,隻有荒廢的鐵軌和一些還未完全倒塌的建築訴說這裡曾經的輝煌。

“這些基本都是以前淘金熱時代興起的小鎮,黃金被挖光了,人就走光了。”蘇珊在一旁介紹道。

“卓彆林的《淘金記》說的是這裡嗎?”張潮好奇地問道。

蘇珊道:“《淘金記》講的是「克朗代克淘金熱」時代的故事,背景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育空區,不在內華達。”

許蕊雅補充道:“美國曆史上的淘金熱有好幾個時代,加利福尼亞、內華達、阿拉斯加、蒙大拿……都有過淘金熱,甚至都直接改變了當地的人口結構。

像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就有大量華人參與。‘聖弗朗西斯科’為什麼也叫‘舊金山’?原來那裡是‘金山’,黃金被挖光了,華人淘金者又去了彆的金礦城市,它就變成‘舊金山’了。”

張潮笑道:“你還真熟悉美國的華人曆史。——對了,每次淘金熱會維持多長時間?”

許蕊雅想了想後,才回答道:“最長的也不過8年、9年,短的話也就2年、3年吧。大多數淘金小鎮在黃金資源枯竭後幾年就沒有人居住了,最短的可能隻要幾個月。

像加州的薩特河,發現金礦後2年內就湧進了90萬人;金礦枯竭以後,又在兩三年裡跑得隻剩下幾千人。”

張潮感歎道:“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蘇珊忽然興奮地道:“這句話我學中文的時候聽過!是形容王朝興起和覆滅的吧?”

張潮點點頭道:“是的。不是有點像這些淘金小鎮嗎?”接著又問許蕊雅道:“那時候的華人淘金者也很多嗎?”

這正說到許蕊雅的專業了,她梳理了一下思路,然後才說道:“19世紀淘金熱時代,至少3萬多華人移民登陸了美國西海岸,然後前往不同的淘金小鎮。

像剛剛說的薩特河,就至少有幾千名華人。但是他們並不全是淘金者,也有很多從事其他商業,比如洗衣房、餐廳、雜貨店、理發店等等。

從事淘金的那些人裡,也有一些成為了‘領袖’和‘工程師’。”

張潮頗感興趣地問道:“能詳細說說看嗎?”

許蕊雅有些為難地道:“選修課上沒有講得那麼詳細。不過有提到華人淘金者參與了薩特河淘金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橋梁、倉庫和公共建築。

還有一些華人礦工帶來了先進的水利工程技術,如修建水壩、渠道和水輪機,用於衝洗金礦,這些技術顯著提升了淘金效率,延長了礦區的生產壽命。

華人礦工修建的水壩和渠道等水利工程至今仍部分保留下來,已經成為景點,有些則進了博物館。

當然,也少不了種植蔬菜和水果的華人,為淘金鎮提供新鮮的食物。”

張潮感慨道:“這大概就是中國人的秉性吧,到哪裡都忘不了這些手藝。”

許蕊雅道:“你知道‘黃柳霜’嗎?她是第一個在好萊塢闖出名聲的華人明星。她的爺爺就是‘淘金熱’移民,他的父親就在淘金鎮經營洗衣店。

淘金熱結束以後,這些地方白人的排華傾向越來越嚴重,發生了很多針對華人的暴力事件。她的父親不得不從淘金鎮逃到了洛杉磯這樣的大城市。

這些華人為了生存,被迫聚居在狹小、破爛的街區,慢慢就形成了我們說的‘唐人街’。”

蘇珊這時候補充道:“……以及「唐人街」。”

許蕊雅看了蘇珊一眼,道:“是的,以及「唐人街」。”

這兩個年輕的姑娘,都發現張潮似乎對美國的華人移民曆史十分感興趣——這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往往是一部作品的萌發階段。

想到自己能參與進張潮這樣一個有影響力的作家的創作當中,兩人都有些興奮。

張潮問道:“「唐人街」?指的是這些華人移民當中出了描寫唐人街生活的的作家嗎?”

不過許蕊雅還是把介紹“唐人街文學”的機會讓給了蘇珊。蘇珊也打起精神道:“華人進入美國文學界比較晚了。其實「唐人街」指的是那些把華人描寫成褊狹、難以同化和愚蠢的形象的。”

張潮聽完以後倒是絲毫沒覺得奇怪,不過蘇珊後麵的話倒是讓人有些驚訝:“馬克·吐溫和布雷特·哈特幾乎算得上最早把這種關於華人的刻板形象文學化的作家了。”

這兩人都是美國鼎鼎大名的家。馬克·吐溫不必多介紹;布雷特·哈特是美國西部文學的代表作家,以描寫加利福尼亞州的礦工、賭徒、娼妓而負盛名。

蘇珊道:“他們作品裡的華人不是賭場裡的老千,就是形跡可疑的人口販子,或者是其他什麼劣跡斑斑的壞人。他們會在作品裡用從華人那裡聽來的‘中式英語’來嘲笑他們。

當然,馬克·吐溫在《排華法案》以後態度有所變化,在《苦行記》裡,華人的形象是‘溫良無害’‘勤勞吃苦’的。

哈特的一部劇本裡有一個專業的老千‘阿興’,被他描寫成‘下巴鬆弛的黃種人的細眼兒子’,‘“作惡多端的礦工慣賊’,‘喋喋不休的白癡’,‘道德毒瘤’。

這些基本都是為了迎合當時社會的排華情緒,而且隨著排華潮的興起,美國文學中對於華人的描寫越來越不堪。”

蘇珊一邊說著,一邊看向張潮,發現他麵色如水,似乎並沒有太大的情緒反應。一時間拿不準張潮到底有沒有為自己同胞的遭遇而憤怒或者傷心,於是住了嘴。

許蕊雅顯然也頗有研究,補充道:“其實那時候美國人對華人移民的態度非常複雜。一方麵在外形和道德上極力貶低華人,一方麵又流露出欣賞華人智慧和才華的態度。



最新小说: 看到彈幕後,惡毒女配她不乾了 玄幻模擬器 大明柱國:從清廉知縣開始 這個明星疑是精神病 重生2012,開局5個億 性轉狐妖的我才不要成為寵物 我具現了仙劍世界 這個鳴人是玩家 丹道儘頭我為皇 抗戰:袍哥將軍,帶雲龍混成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