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退堂鼓_重生2004:獨行文壇_在線言情 

第341章 退堂鼓(1 / 2)

初秋的BJ已經褪去了盛夏的熾熱,尤其是早晨和夜裡,坐在樹蔭下頗為涼爽。張潮給大家準備的也是舒適、寬大的靠背藤椅,可以半窩著看書。

加上院子裡隨處擺放的小茶幾上的菊花茶、北冰洋汽水和水果、零食,如果不是帶著任務來的,編輯們簡直以為是在度假。

張潮自己則拉了一張竹躺椅,老大爺似的靠在上麵,一手搖著蒲扇,一手捧著一本曹乃謙的《到黑夜想你沒辦法》優哉遊哉地閒看著。

編輯們一開始還相互耳語,但是沒過多久,都就都安靜下來,院子裡除了風吹樹葉、蟬鳴枝間的細密聲響,就隻有他們翻閱書稿時發出的窸窣聲。

既然是“試讀會”,那和過往的出版合同談判就都不一樣,編輯們說不得要講一些對《原鄉》這部的看法,入得張潮耳朵的才有可能進一步聊。

《原鄉》在一開始就給他們帶來了難題。

張潮說這是一部“科幻”,並且在的一開頭就拋出了大量科幻設定和描寫,但內核仍然是純文學的。尤其是記憶碎片化敘事造成閱讀門檻,對於專業編輯來說,都有一定的挑戰,何況普通讀者。

其次就是移民題材在國內缺乏集體記憶共鳴。中國人雖然有著漫長的遷徙曆史,但並不意味著國內讀者能共情海外華人,因為普遍缺乏對海外華人社群的認知基礎。

這些在編輯的眼中,都是關係著銷量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對銷量的擔憂拋開,《原鄉》對他們來說,又是一部十分迷人的。

職業的文學編輯的閱讀量都極大,這世界上能帶給他們驚喜和新鮮感的並不多,《原鄉》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寫美國華人、華工以及《唐人街》的作品他們並不是沒有讀過,林語堂早在1936年就出版過一本名為《唐人街》的,以唐人街為背景,講述了華人在美國的生活和奮鬥故事,展現了華人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

後來美國華裔作家湯亭亭在80年代寫了一本英文《中國佬》,通過講述華裔男性的故事,展現了華裔美國人在美國社會中的身份認同和文化傳承問題,後來也在國內得以翻譯出版。

可以說寫華人、華工、唐人街題材,是許多美國華裔作家或者留學美國的中國作家,想要踏入美國文壇的必經之路。

但無一例外,這些題材都將筆墨集中在華人在遭受外部壓迫時,被壓榨出的那種痛苦情態上,試圖展現一種“困難之美”。

換句話說,這些雖然也關注到了「中國人」這一族裔身份,在歧視、壓迫、誤解、抗爭……的過程當中,展現出來的文化特質,但仍然是在西方,或者說是白人文化視角的觀照下的特定景觀。

張潮的《原鄉》則完全不同。

作為一個精神上的“闖入者”,他並沒有把白人社會對華人和唐人街的生存擠壓作為矛盾的錨點,也沒有刻意把「中國人的精神」作為某種終極救贖的憑依。

他巧妙地用“林小海”這個從未去過美國、卻因為父親而與美國有了千絲萬縷聯係的特殊的“移民二代”作為敘事的焦點,徹底解構了籠罩在移民敘事上的某種表達範式。

通過顧峰、林小海、林榮生三代人視角的交錯敘述,構建出一種連通中西、貫穿時空的精神內核,並且用文學化的語言回答了幾乎從未有人觸及的終極問題——

故鄉,到底是什麼?

正因為有對“鄉”的執念,所以即使每次出走都成為一種流亡,卻還要在異鄉為故鄉招魂,甚至要在異鄉安葬下故鄉的“屍體”,並在上麵蓋起華麗的陵寢。

所以除了敘事結構的突破和對常見的移民文化符號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外,的這些文學特質也如同眼前這座老四合院的雕花門楣上的細節,在編輯們專業的審視目光下漸次浮現。

當朱妍玲讀到顧峰一次次地進入林小海的記憶當中去尋找可以編輯、保留的瞬間時,她仿佛在A4紙的油墨味裡嗅到了海風的鹹腥——她意識到,這是任何類型標簽都無法框定的文學時刻。

陸金波則震驚於張潮筆下未來商品社會對傳統倫理的破壞力——就連死者的情緒都能進行拍賣,隻為讓受儘乏味折磨的人類可以感受一遍強烈的情緒衝擊,這種想象力讓他顫栗不已。

不知不覺,樹枝間的蟬鳴忽然換了調門,變得淒厲起來,像誰把金屬薄片撕成了兩半。遠處牌樓的陰影縮到馬路牙子底下,穿堂風掠過垂花門的微微開裂窗欞,捎來了胡同裡不知誰家飄出的炸醬麵蔥香。

編輯們都看完了,但同樣沒有說話,要麼相互用眼神交流,要麼翻回前麵的哪一頁在確認些什麼,要麼看向躺在竹椅上姿態慵懶的張潮。

這個年輕人,再次用敘事的潮汐將所有人卷入文學深海,自己卻似乎渾然不覺給大家帶來了多麼巨大的困擾。

在這座飄著石榴清香的院子裡,《原鄉》完成了一次危險的文學穿越——它證明真正的創新從不僅是在題材或技巧上的標新立異,還在於對人類複雜內心和群體文化的極致探索。

但是這樣一部應該給張潮開個什麼“價碼”呢?

編輯不是文學批評家,可以隻站在學術的角度大肆讚美一部作家。某種程度上,他們也必須是精明的商販,需要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真實的想法,好和作家討價還價。

尤其是張潮這樣的暢銷書作家,一個百分點可能就意味著上百萬的收益或者虧損。

從題材來說,科幻,屬於通俗的範疇,這幾年在國內市場的銷量越來越高,尤其是去年《青春派·大觀》推出的劉慈欣的《三體》,第一部結集出版後,銷量突破了30萬部。

劉慈欣對比張潮,妥妥是“小眾作家”,他的成績都這麼好了,何況張潮?

但從敘事角度考慮,這部《原鄉》妥妥的純文學,閱讀難度可能僅次於張潮去年的技巧集大成之作《刑警榮耀》,與完整版的《逐星者》差不多。

內容上更不討喜,與張潮之前的大相徑庭——可能隻有他老家福海的讀者能產生共鳴吧?

這些因素迭加,就要對銷量預期打一個折扣了——賣光首印問題不大,但出版社對張潮的期待可遠遠不止“賣光首印”這麼簡單,否則怎麼會給他超出20%的天價版稅?

一時間大家麵麵相覷,誰也不好第一個開口。

反倒是張潮把《到黑夜想你沒辦法》就這麼攤開著倒扣在茶幾上,氣沉丹田,一個馬步從躺椅上挺了起來,對眾人道:“11點多了,大家餓了吧?一塊吃午飯吧,邊吃邊聊。”

編輯們點點頭,這就沒什麼可推脫的了。



最新小说: 轉職資本家,開局校花成為我牛馬 係統讓我當舔狗?我偏不! 汙蔑我魔道,真入魔了你們哭什麼? 亂世邊軍一小卒 算命女畫師 開局怒懟李世民:這太子我不當了 老六修仙:我靠撿修為橫掃三界 鬥羅:我靠偷聽心聲讓大佬們真香 回檔1983,重生浪子的煙火守護 穿越星際,惡毒女配被七個大佬爭著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