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但無濟於事。孫策兵力既不足,又缺戰馬,無法與袁紹爭於江淮。”魯肅說道:“最大的可能是接應袁術退往江南,據江而守。若劉繇響應袁紹,接應袁紹渡江,則吳郡、會稽隻怕也守不住。是以,臣附議子揚之計,請朝廷招撫荊州。荊州在側,劉繇自顧不暇,袁紹不敢輕易渡江。”
劉協一愣,怎麼又繞回來了?
這兩人一唱一合,這是非要朝廷赦免劉表,招撫荊州不成啊。
他狐疑地看看魯肅,又看看劉曄,笑道:“是英雄所見略同,還是你們在路上已經商量過這件事?”
“回稟陛下,兼而有之。”劉曄笑道:“臣與子敬商議,都覺得朝廷若能招撫荊州,不僅可以迅速平定江東,還能逼降益州。有荊州、益州的賦稅,再加上陛下的仁政,不出十年,大漢必能中興,王道可致。然後東南出海,西北通商,大漢聲威可至萬裡之外。”
他與魯肅交換了一個眼神,又道:“我等不遠千裡則來,正是希望攀陛下龍鱗,建功立業。”
劉協眉梢輕挑,微微一笑,舉起酒杯。“當如爾等所願。”
“謝陛下。”劉曄、魯肅舉杯,大聲謝恩。
——
接風宴結束,劉協命人安頓劉曄、魯肅,自己回到後帳。
他雙手抱在腦後,躺在床上,看著青色的帳頂,回想著劉曄、魯肅的建議,以及其他人當時的神情,心中有些苦澀。
很顯然,他如果不做出改變,將不可避免的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
如果接受劉曄、魯肅的建議,招撫荊州,反對的力量會更大,到時候從朝廷到州郡,恐怕沒幾個人會支持他的決定,關中度田也會無疾而終。
這是我想要的結果嗎?
顯然不是。
但逆流而上,結果未必是成功,更可能是失敗,而且是徹頭徹尾的失敗。
這樣的例子很多,近的是王莽,還有……太祖。
以太祖能力之強,強行改革的結果都是重大災難,我憑什麼一定能成功?
我隻是開掛而已,又不真是五百人才出一個的聖人。
“陛下,想什麼?”荀文倩走了進來,坐在床邊,用扇子為劉協扇風。
金城並不熱,晚上也沒什麼蚊蟲。
“你覺得熱嗎?”劉協問道。
荀文倩愣了一下,看看手中的扇子,不禁啞然失笑。
“習慣了。兒時在家,一到夏季,潁川就又濕又熱,蚊蟲還特彆多,阿母就會手持蒲扇,哄我入睡。到涼州兩年,其他東西都改了,唯獨這個習慣改不過來,尤其是有了阿泰之後。”
劉協心中一動,豁然開朗。
荀文倩才二十歲,就已經有些習慣改不過來了。劉曄、魯肅都是年近而立的人,又怎麼可能一下子轉過彎來。
我最大的優勢不是兩千年的知識,而是年輕啊。
我才十七歲,就算再活六十年,也能熬死絕大多數反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