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八月,在關中迎來秋收之際,周忠的出使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劉表、劉繇先後上表,正式承認朝廷正朔。
他們原本就是朝廷任命的官員,隻是與朝廷斷絕了聯係,如今在周忠的努力下,又恢複了聯係,順理成章。縱有微過,也是瑕不掩玉。
而袁紹的上表就顯得意義重大。
時至今日,山東州郡已經隻剩下兩派:一派向朝廷稱臣——哪怕隻是名義上,一派依附袁紹,拒絕向朝廷稱臣。
袁紹上表議和,意味著州郡分據的局麵有可能打破,天下太平的機會就在眼前。
在天下大亂十幾年之後,沒有人可以抗拒這樣的誘惑。
劉協也不能,否則他就是窮兵黷武,就是秦皇、漢武式的暴君,甚至更差。
接到袁紹的上表,劉協翻來覆去地看了幾遍,最後一聲歎息,下詔召開臨時朝會,召集在關中的大臣議政。
不管他願不願意,必須表現出足夠的重視。
鎮西大將軍韓遂、司徒趙溫、剛剛上任的大司農劉巴自然在朝會之列,就連遠在北疆的假太尉楊彪、招撫益州的司空張喜都“及時”地趕了回去。
對這種巧合,他們都表示是天意,天下太平、大漢中興的天意。
是不是天意,沒人說得清。
但肯定是人心。
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形成的合力勢不可當。就算是一心想立功的鎮西大將軍韓遂都不願意成為眾矢之的,反對議和。
朝會一開始,楊彪、趙溫、張喜三人就不約而同的起身,向劉協賀喜。
楊彪甚至激動得老淚縱橫。
“自中平元年黃巾之亂以來,至今已經十四年,天下終於可以太平了,可喜可賀。夫子曾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今陛下施政三年,便能終結亂世,恢複太平,合乎夫子之道。”
話音未落,附和聲一片。
甚至有人直接喊出了“陛下就是有聖人”的口號,搞得劉協都有些不好意思。
這馬屁拍得也太直接了。
不過他更清楚,與其說是拍馬屁,不如說是將他架了起來,讓他無法拒絕袁紹議和的請求。
拒絕了,那就不是聖人,是昏君。
這麼好的機會,你不肯議和,你還想乾啥?
所以,是否接受議和的問題還沒開始討論,就有了結果。
議和,必須接受議和。
但怎麼議和,就沒那麼容易取得一致了,甚至一開始就開始了激烈的交鋒。
韓遂首先提出,袁紹身為渤海太守,以武力擅奪冀州,逼死朝廷委任的冀州牧韓馥,又率冀州之眾南下侵奪兗豫,多次拒絕朝廷的征辟,叛逆無疑。即使他現在俯首稱臣,也不能將既往的責任一概抹除,至少不能承認他的冀州牧,應當恢複渤海太守的身份。
韓遂的話音未落,立刻有人提出反駁。
袁紹的確有不臣之舉,但這些不能完全怪他。當時先是董卓亂政,隨後又有李傕、郭汜等人把持朝政,州郡起兵,並不是針對天子,而是針對董卓、李傕、郭汜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