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風和日麗。
劉協一身勁裝,與司徒楊彪、司空周忠邊走邊聊。
他向來簡易,不是很注意天子的威儀,既沒有大擺車駕,前呼後擁,也沒有衣冠冕琉,擺出凜然不可侵犯的皇家氣勢。如果不看勁裝上練著龍紋,他與身邊的散騎們並沒有太大的區彆。
為此,楊彪、周忠曾一起進諫,希望他能穿得正式一些。翻了一下行在的衣物之後,他們才發現根本沒有符合要求的服飾,隻得做罷。
也是直到此刻為止,他們才意識到,雖然天下已經太平,中興在望,但天子一直沒有舉行一次符合禮儀要求的正式朝會。
甚至沒有確定都城。
安邑一開始就是臨時都城,而且隻是建安元年的住了一段時間,後來就沒回去過。
這幾年,天子一直在路上。
一時間,楊彪、周忠都不知道該說什麼。
劉協的儉樸沒能再現皇家風範,讓普通百姓少了幾分敬畏,多了幾分親近。麵對劉協的詢問,他們雖然有些緊張,卻還是一一回答。
更有膽大的圍了過去,用一種選女婿的口吻,對著劉協評頭論足。
人群中,不知道是誰悄悄說了一句。“這可是我冀州的天子啊。”
劉協模糊地聽到了,瞥了一眼,卻沒有回應。
這樣的話,他已經聽過幾次。
其實仔細說起來,孝桓、孝靈都出自冀州,隻是他們名聲太壞,對冀州也沒什麼特殊照顧,連冀州人都不願意承認。
所以,歸根到底還是利益。
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利益,就算你是天子,也不一定能得到認可。
對劉協來說,現在認可他的還是普通百姓。
他雖然沒有給哪一個縣——包括邯鄲在內——免稅,但他親自坐鎮冀州,強行推進度田,迅速穩定了冀州的形勢,讓無數被戰爭拖累了十幾年的百姓有了自己的土地,基本解決了吃飯的問題。
僅這一點,冀州的普通百姓就認可了他。
至於冀州的大族、豪強,就沒這麼客氣了,他們還在觀望,看看朝廷能不能給他們帶來切實的利益,彌補他們被奪走的土地。
劉協和百姓談笑風生的時候,楊彪、周忠跟在身後,沉默不語。
相關的細節,他們已經查證過,知道諸葛亮的政績是真實的,沒什麼掩飾的成份。剩下的任務就是找點問題,以免諸葛亮太驕傲。
對他們來說,這一點並不難。
邯鄲的確還有很多不足,離曾經的繁華還有很遠的距離。
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邯鄲的變化感到驚訝。
短短一年時間,邯鄲就能恢複到這種程度。等諸葛亮四年任期結束,邯鄲又將是河北名城,就像曆史上那樣。
如果其他州郡都能像邯鄲一樣,也許十年之後,大漢就能恢複最盛時的實力,天子西征也不再是紙上空談。
這還是在人口大量損失的情況下。
二三十年後,等人口漸漸恢複,大漢的實力將超過曆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