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郡學迎來了一位客人,王暢的孫子王粲。
王粲曾寄寓荊州,加上相貌比較有特點——簡單的說就是矮且醜——記得他的人不少。他進了門,在王暢、劉表的畫像前站了一會兒,就被人認了出來,並立刻報給了宋忠。
宋忠聞訊大喜,匆匆忙忙地趕了出來。
某種意義上,王粲是他特意請來的幫手。
王粲不僅是王暢的孫子,還是蔡邕的得意門生,尚未成年就得到蔡邕的賞識,在眾人麵前為他揚名,並贈藏書一半,簡直是當成了兒子一般看待。
在蔡琰得到天子重用的情況下,王粲應該也能在天子麵前說上話。
此外,王粲的父親王謙還曾是大將軍何進的故吏。何進一度想高攀王氏,提出和王謙聯姻,卻被王謙拒絕了。
在當時,這是王謙自恃身份,看不上何進屠夫出身。現如今,這層故吏關係卻可以讓王粲搭上另一條線——弘農王夫人唐瑛。
南陽人都知道,天子對她極為照顧。如果唐瑛願意出麵,這事也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雖然之前何鹹想走唐夫人這條路碰了壁,宋忠卻還是不死心。他覺得那是何鹹麵子不夠大,換成王粲出麵,情況一定不同。
宋忠快步走到王粲麵前,拱手行禮。
“仲宣,彆來無恙?”
王粲雖然出身高貴,卻很年輕。同在荊州時,他尚未弱冠。宋忠與劉表在堂上論學時,王粲隻能坐在堂下聽講。
長幼有序,宋忠覺得自己是前輩,這麼說話已經很平易近人了。
王粲轉身看著宋忠,連還禮的興趣都沒有,皮笑肉不笑地說道:“多謝祭酒關心,我很好。隻是祭酒……最近怕是不怎麼好吧?”
宋忠有點不高興。
雖然知道王粲為人通侻,不怎麼在意禮節,但他這麼放肆,未免太過份了。
“誠如仲宣所言。”宋忠看向牆上的畫像,一聲歎息。“因為諸賢繪像,惹得天子不快。天子重教化,到南陽數月,竟不踏足郡學一步。”
王粲的嘴角挑了起來,伸手指指眼前的畫像。
“因為這一幅?”
“正是。”
“是因為我祖父,還是因為劉荊州?”
宋忠的眉頭微微皺起。
王粲出言不遜,怕是來者不善,與初衷相違。
見宋忠不說話,王粲笑意更濃,接著又問了一句:“祭酒對這次問對的了解,大半來自於劉荊州吧?”
宋忠眉頭緊皺,點了點頭。
對王暢、劉表師生這次對話,他的確是聽劉表說的。聽王粲這意思,莫非另有隱情?
“我不知道劉荊州是如何說的,但我可以告訴你一點。就我所知,我祖父並沒有接受他的諫言。這個故事如果有載入史傳的價值,也是載入我祖父的傳記,而不是劉荊州的。”
王粲笑笑。“當然,這點小事,我祖父未必記得。”
宋忠的臉色頓時變得很精彩。
王粲這句話的意思分明是說,這次問對對劉表來說,絕對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反倒更像是恥辱。
傳記向來有為賢者諱的傳統,除非傳主是被批判的對象,否則對傳主不利的事都不會記。如果非記不可,也會記在彆人的傳裡,以為互見。
他想為劉表發聲,卻將劉表的醜事刻在這裡,劉表知道了,會是怎樣的心情?
宋忠越想越覺得不妥,回想起當初劉表講這件事時的表情,也有了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
“為祭酒著想,為劉荊州著想,還是將這畫像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