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wenku.
連習武都不能堅持,就算成為三軍統帥,也隻是象征而已。
劉協笑笑。“的確很難,但不能因為難就不做。當皇室連一個肯吃苦的繼承人都找不出來的時候,你覺得王朝不能延續多久?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的這句名言不僅對普通人成立,對皇室更是如此。”
他沉默了片刻,又道:“如果皇帝必須像堯舜一樣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還會有人拚命爭奪這個位置嗎?”
楊修愣住了,嘴角抽了抽,卻不知道該怎麼說才好。
以堯舜為標準要求天子,是儒門一直以來的願望,但實踐中幾乎不可能做到。如今天子不僅堅持這個標準,而且將標準細化,變成可以執行的製度,簡直比儒門更儒門。
而以他中興之主的身份來製定並親自踐行這個製度,顯然要比儒門提出期望更有威信。
有了這個榜樣,以後大臣們要求天子就名正言順、理直氣壯了。
天子重踐行,他算是真的體驗到了。
相比之下,自己吃的那點苦不值一提。
楊修想了半天,說了一句。“其身正,不令而行。陛下比李廣更當得起這句話。有陛下為榜樣,至少百年之內無恙。”
劉協笑著點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楊修這句話看似誇獎,其實還是覺得不可能長期堅持。他現在二十出頭,不出意外的話,可以再活五十年,五十年後,他親手教育出來的子孫還能堅持一兩代人,所以說百年之內無恙。
百年之後,他的餘威就會消失殆儘,後世之君就會想辦法掙脫這個束縛。
不能說楊修的想法不對,但楊修畢竟還沒能完全跳出這個時代的思維模式。
真要讓他執政五十年,大漢還會是現在的大漢嗎?
不論是經濟還是政治,不論是實踐還是思想,都會跨上一個台階,皇權的繼承也許就沒那麼重要了。就算有什麼問題,華夏文明、劉氏子孫遍布全球,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總能試驗出一個更合理的製度。
“能有百年築基,足矣。”劉協張開雙臂,伸了個懶腰。“周有天下八百年,築基也不過文武周成三代人。大漢已經有四百年天下,若能再有四百年,與周相齊,我也無愧於列祖列宗。”
“陛下真能這麼想,豈止於是無愧於劉氏列祖列宗,當無愧於堯舜禹湯。”
“不敢,不敢。”劉協搖搖手,哈哈大笑。
楊修也笑了。他看得出來,劉協雖然嘴上謙虛,心中誌向之高遠,已經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事實上,他也有這樣的底氣。
古往今來,又有幾個君主既有他的智慧,又有他的堅忍?
有這樣的明君,不僅是大漢的幸運,是千萬臣民的幸運,更是華夏衣冠的幸運。
逢此盛世明君,我等豈能自甘落後,虛耗光陰?
楊修轉頭看向石碑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心裡有了主意。
我不僅要做聖人身邊的顏回,追隨聖人的足跡,更要做聖人身邊的子貢,將聖人的事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