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帥必出於行伍。
賈詡接受了詔書,隨即與楊彪、周忠等人舉行三公會議。
與此同時,楊彪也將選舉製度的方案提了出來。
他的建議是分科考試。
考試科目分兩類:
一類是必考,比如經史和算學。不管你想考什麼職位,這兩門都必須考,而且要達到一定的分數;
一類是選考,根據職位的不同具體選擇。比如你想考鐵官,治金學就是必考的。你想考醫官,醫學就是必考的,以確保選出來的官員都具備相應的技能。
劉協第一次聽到這個方案時,心情大好。
一方麵,他是對這個方案很滿意。這看似科舉,其實更接近考公,考試範圍不局限於儒學,而是兼顧實學,與他的方針吻合。
另一方麵,他是真沒想到楊彪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期。
由此可見,這個時代並不缺乏務實的官員,也不缺乏有膽有識的老臣。隻要給他們一個機會,指出正確的方向,他們就能做出看似不符合這個時代的選擇。
實際上,就道德和施政水平而言,楊彪這樣的就算是放在後世,一樣是能臣、名臣,吊打一眾因循守舊的官僚。
當然,楊彪的方案也不是十全十美,還有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
比如是否要統一考卷的問題。
是各郡自行擬題,還是由朝廷統一擬題,這個問題大有爭論。有人說,既然是朝廷統一安排,那就應該統一擬題,以示公平。也有人說,各郡文教水平不一,統一擬題看似公平,其實對貧窮地區很不公平。
再說了,你統一擬題,難道考得好,就可以異地任職?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是否可以異地任職。
在此之前,不管是州郡還是縣,都有一個默認的規則,即主政官員由朝廷統一調遣,比如州牧、刺史、郡國守相、縣令長,禁止本地人任職,以實現朝廷的意旨。而府中掾屬則大部分由本地人出任,利用他們熟悉本地情況的優勢,以便推行具體的政務。
這麼做的好處是朝廷和地方取得了平衡,但缺點也很明顯,朝廷派來的官員不熟悉當地情況,往往被當地人左右。在經學取士大行其道後,這種情況更是嚴重,主政官員隻有虛名,實權儘歸當地掾屬,朝廷實際上失去了對地方的有限控製。
如今朝廷棄虛務實,這個情況會有所改善,卻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當地人才如果太多,沒有足夠的職位安排,是不是可以到人才不足的郡縣任職?
畢竟郡縣府寺的規模不會因為當地人口少就變小,職位數量還是差不多的。
可是如此一來,對當地人才是不是公平?如果統一擬題,異地任職,他們可能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聽了楊彪提供的反饋後,劉協也有點頭疼。
程序公平還是結果公平,這個問題根本沒有統一答案,二十一世紀都是爭論不下的難題。在這樣的問題上,他並不比楊彪更擅長。
反複商量後,他提出了一個想法:選兩個州試行。五年之後,看哪個方案的綜合效果好,再推廣哪個方案。
他還提出了兩個備選州:冀州和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