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鄒氏的賞賜,引起了無數人的熱議。
夫妻本是同林鳥。夫貴妻榮,這沒什麼好說的。但妻子不僅能得到詔命,還能像丈夫一樣推恩及子弟,使母家子弟為郎,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先例。
這既是對張濟的額外恩寵,也是對女子可與男子比肩的一個注腳,效果不亞於當年馬雲祿因功封侯。
馬雲祿封侯憑的是軍功,對很多人來說,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鄒氏沒有上陣殺敵的本事,卻因為輔佐丈夫有功得到了誥命,還讓母族得到了恩澤,卻是很多女子都可以做到的。
相夫教子這條路一樣有前途。
突然間就成了榜樣,鄒氏也很意外。忙亂之下,她請見皇後伏壽和貴人馬雲祿。不管是誰幫忙,都去感謝一下。
馬雲祿一頭霧水,伏壽卻猜到了天子心思,也沒有點破,隻是勸慰鄒氏說,你要再接再厲,好好輔助驃騎將軍,為朝廷儘忠,對得起朝廷的誥命。
鄒氏感激不儘,滿口答應,拍著胸脯,一定會管好張濟,不讓他犯渾。
——
在驃騎將軍張濟加入參謀後,賈詡聯合太尉府的掾吏,商量出了一個方案。
部分恢複軍功爵製,但不用軍功爵的名稱,而是參考周禮中提及的士師製度,對武藝精湛、戰鬥經驗豐富,卻不適合做官的人進行分級。
比如射藝高超的射手,按照射藝和軍功,分為大射師、射師和射士三大類,又各分為上中下三品,共九品,安排相應的俸祿。
得到大射師、射師稱號的可以留在軍中,做為職業兵,秩比校尉至百人將不等,直到退役。
如此一來,他們可以不用做官,僅憑自己的技能享受到相應的俸祿和榮譽,並將自己的技術傳授給其他戰士,擔負起培訓新兵的責任。
士師製度古已有之,不會引起擔憂。
在天子提倡四民皆士,尤其是重視醫匠,改醫匠為醫士、醫師之後,類似的稱號已成習慣,現在不過是用製度的方式確定下來,也不算改易。
為了防止彆人聯想到軍功爵,賈詡還將範圍擴展到所有以技藝立身的人,比如農士、醫士等。
方案擬定後,賈詡先和劉協商量。
劉協覺得可行。
這個方案其實和職稱差不多,區彆隻在於沒有涉及到退休待遇。軍中校尉的俸祿是比二千石,正好卡在有退休待遇的標準以下。
這就給了朝廷恩賞的空間,也不會對財政造成太大的壓力。
對將士來說,這樣的製度解決的是在職的待遇問題,以及榮譽,有利於吸引真正的精銳留在軍中,成為朝廷的常備兵。
劉協隨即與賈詡商量,對常備的規模和駐地進行統一安排,徹底將軍權從州郡剝離出來,由專業的將領負責。
常備兵不負責治安,隻負責超出治安範疇的軍事行動,所以規模不用太大,以營為單位,二千人以下。必要的時候,可以由朝廷下詔,調動周邊的力量進行支援。
考慮到軍事與民政的脫離甚至相背,邊遠地區的防務更重要,也更辛苦,所以在升遷製度上要有所傾斜。在邊境擔任過職務的優先提拔,比二千石以上的軍職,隻能從邊軍將領中選擇,且有一定的年限要求。
想靠著家族關係,在富庶地區混資曆,最後位至公卿,這條路必須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