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是沒有記錯的話,史書中沒有記載倭國的人口數量,大體上應該有百萬人吧。至於富裕不富裕,哼,偏遠小國,地寡人少,想必是百姓貧困,民不聊生吧。”
李世民的這個看法,估計代表了朝中很多大臣的看法。
“陛下,倭國人至少有三百萬人,雖然地小,也確實民不聊生,但是倭國卻並不窮。”
“你是想說你這次從倭國帶回來一百多萬兩白銀的事情?傾國之力,搜羅一空,多年積累下來,有個一百多萬兩,也是不奇怪的。”
李世民覺得李寬應該是準備向自己表功了。
“這樣的一百多萬兩,微臣每兩個月就可以重新來一次。如果這樣的話,陛下還會覺得倭國貧窮嗎?”
聽李寬這麼一說,李世民的臉色變得嚴肅起來。
不當家不知道菜米油鹽貴,作為一個帝王,每天批閱的奏折當中,很多都是要錢糧的,而戶部更是經常哭窮。
所以李世民很清楚錢財對於一個朝廷的意義。
“此話當真?”
“隻會多不會少!”
李世民盯著李寬的眼睛,沉默了一會,“朕不同意你繼續出海!”
“陛下,微臣出不出海沒有關係,隻要東海漁業繼續出海就可以了。”
李世民不置可否。
“你設那個市舶司,是不是為了以後繼續出海考慮的?”
“陛下,東海漁業此次出海的收獲情況,想必您已經聽說了。海貿利潤驚人,有了東海漁業帶頭,很快就會有西海漁業、南海漁業、北海漁業各種各樣的船隊跟著出海。
大唐之外有倭國、百濟、新羅、高句麗、林邑、琉球、獅子國、波斯、羅馬……還有許許多多國家,這裡麵蘊藏的利益時候非常驚人的,如果朝廷不征收市舶稅,那麼這項利潤基本上就進入了各個世家的口袋裡。”
“大唐延續隋製,不征商稅,這市舶稅,本質上也是商稅吧?”
李世民一下就點到了問題的關鍵點。
“沒錯,把貨物從大唐賣到外國,跟把貨物從嶺南道賣到關中,本質上沒有區彆。微臣自然知道加征商稅,茲事體大,一不小心就會引出禍事,所以才收市舶稅,並且目前是隻向東海漁業收。”
這麼一解釋,李世民大體也猜到了李寬的想法。
“自古以來都是重農抑商,你讓朕怎麼相信鼓勵商業不會導致人心浮動呢,大唐基業不穩呢?”李世民問出來自己最擔憂的事情。
“陛下,曆朝曆代,確實都是重農抑商;但是那些皇朝,現在還在嗎?”
李世民臉色一變,沒有說話。
禦書房中陷入了一片沉靜。
“陛下,凡是有利於提高大唐各行各業的技術水平,凡是有利於增強大唐的綜合國力,凡是有利於提高大唐百姓的生活水平,微臣認為就是可以做的。”
李世民再次陷入了沉默,過了好一會,揮揮手:“朕知道了!你先退下吧!”
李寬有點鬱悶的看了一眼李世民,我知道了是什麼意思?
我不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