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用了沒幾天,一首詩傳遍了長安。
“聽說了嗎,霍詹事在草原上修築新城,得知霍驃騎擊穿匈奴右部,有感而發,寫了一首詩!”
“哦?過去一年霍詹事都沒有寫過詩,自己打勝仗都沒寫詩呢,隻有出征時有半首詩流傳,居然又寫了完整的詩句?”
“害!畢竟霍驃騎是霍詹事的親大哥啊,人家霍詹事自己低調,不寫詩誇自己,但是自己的大哥,那必須誇獎嘛!”
霍海寫了《出塞》。
【秦時明月今時關,
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其實前後兩句就是寫實,很簡單很易懂。
唯一的問題是龍城飛將四個字。一般認為,飛將指的是飛將軍李廣,曆史上除了李廣之外也就呂布得過這個名號,彆的人貌似都沒有。
這龍城飛將讀起來就很奇怪,因為龍城是匈奴單於庭也就是匈奴首都,李廣當然是沒去過這兒的。
但是不教胡馬度陰山,這的確可以算是李廣做到過的功勞。
所以,一部分人認為,龍城飛將應該分開解讀,龍城是指衛青踏足過龍城,似乎曆史上也隻有他辦到過這件事情,而飛將是指李廣。
龍城飛將,指的就是漢武帝時期精通對付匈奴的統帥們的統稱。
而另外一部分人認為,原文就是王昌齡寫李廣,之所以寫龍城飛將,是因為王昌齡沒讀過史書,被其他人忽悠了,因為李唐是李廣的後代,所以很多人寫詩吹李廣,王昌齡就認為李廣是漢代攻打匈奴的代表了,就這麼順手一寫。
其實後者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因為王昌齡是考博學宏詞科入仕的,而且考了兩回,所以沒有【隻是蒙對】這種可能性,而所謂博學宏詞科,就是詩、賦、論、經、史、製、策都考。
簡單來說王昌齡精通詩賦,對於曆史非常熟悉,對於戰爭戰法兵書也是精通,所以他就不可能不知道李廣是誰衛青是誰,所以應該是前者。
而這首詩,被霍海寫出來,意義又變了。
霍海當然不可能用【龍城飛將】四個字代指本朝所有將軍,所以龍城飛將,就是實指。
而且所有人一聽就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衛青霍去病在玉門關,匈奴和西域軍隊就永遠不可能進來關內。’
普通人讀這首詩,朗朗上口,而朝中的人讀它,就要思索一下隱藏的意味了。
霍家的人,現在生意遍布各地,主家在敦煌了,自然很快就有人過去了。
霍去病也很快收到了詩句。
霍去病拿著紙讀了起來:“秦時明月今時關……但使龍城飛將在……”
霍去病麾下現在都學習過簡體字,等於都是大半個讀書人了,讀一首詩自然是沒問題的。
高不識看了看遠處的李敢,有點意外:“為什麼二公子要寫一首詩專門誇獎大將軍和李廣?”
霍去病直接把詩文遞給了高不識:“他在勸我趕緊收手,不要再打了。”
“這首詩分明是在寫,希望大將軍或者李廣將軍來守著這裡,盯著匈奴右部。”
高不識不理解。
作為匈奴人,高不識老早就投了霍去病,現在跟著霍去病連年立功,在漢朝的地位比在原來在匈奴的地位還高。
他當然是渴望用征服草原來證明自己。
因為彆人征服了草原,就是匈奴人不行,高不識是匈奴人,那也就是高不識也不行,隻是高不識跟了霍去病,所以才發達了。
如果高不識等匈奴將領跟著霍去病征服了草原。
那就是,草原上的頑固反漢敵對分子認不清形勢,負隅頑抗,為了匈奴眾部落子民的未來,高不識等匈奴有識之士,順天而為,辨黑白,分忠賤,投明主,帶領草原部落走進了新時代。
這裡麵區彆是很大的。
霍去病:“不是不打了,而是現在不能打了。”
“現在我們如果繼續補給後攻打西域百國,很輕鬆就能拔掉百國,但是史書上怎麼寫?”
“我霍去病仗著火器厲害,欺負弱小,侵吞西域?”
“寫大漢所有人為了錢,為了西域公司的發展,為了股價,把西域打下來了?”
高不識似懂非懂:“那究竟是打還是不打?”
霍去病:“還沒看懂嗎,專業的事情專業的人來做,這是在告訴我,挑撥離間找借口這種事兒,李廣和大將軍在行,讓我等一等,等調派大將軍過去,然後等大將軍安排人,再找機會出手。”
道理很簡單,大漢和匈奴有死仇,有隨時動手的理由。匈奴掌控著西域。西域和大漢沒有直接的仇恨,大漢沒有理由直接打西域。
匈奴右部被搞得無家可歸,現在他們有些恐懼,所以不敢作為,但是時間久了,恐懼消散後,貪婪又占據了腦瓜子,他們就會恨。
恨霍去病讓他們失去了右部。
他們掌控著西域,就會在西域這邊挑事兒。
而西域百國在匈奴的控製下,思維本來就是向著匈奴的,匈奴人內部的仇恨思維抬頭後,西域諸國肯定是要尥蹶子的。
這樣,就有理由出兵了。
雖然都是一回事。
但是,等它尥蹶子了再抽它,和明知道它要尥蹶子所以先抽它,可是兩碼事!
在外人看來,前者是活該,後者是你主動的。
外人可不知道他明明要尥蹶子。
就這麼簡單個事兒。
高不識嘀咕:“那豈不是匈奴右部一直被我們追著跑,他們一路掌控一大票國家,我們就有理由一路跟著打過去……”
霍去病踹了高不識一腳。
這是能說出來的嗎?
反正匈奴必須要打,不打不行!彆的事情,後麵再說。
那邊,李敢也得到了消息,他也在思考一個問題。
“如果是我父親過來守玉門關,倒是一定可以穩住局麵,無論我們在前麵如何交戰,敵人都不可能越過玉門關。”
畢竟李廣就是乾這個的,看家本領。
這個時代比他守城厲害的將領,還沒出現。
或許衛青霍去病他們守城比他厲害,但畢竟沒有真的守過。
李敢:“但問題是,等我父親從定襄退回來到長安,又過來這裡,不得三五個月?那到時候還打什麼打?又是大半年過去了。”
霍去病路過:“你是真的死板。”
“現在漠南都在我們手裡,你爹為什麼要回長安繞一圈?”
“隻要陛下發旨意,你爹從漠南走,十天也就到我們這兒了。”
“就算他帶大軍,過來也就是不到一個月的事情。”
“就算他帶輜重,了不起了從懷朔坐船一直到武威郡金城,再走武威張掖敦煌上來,也就不到一個月的事兒。”
這個武威郡金城,說起來還和霍去病有關係。
或者說,整個武威酒泉張掖敦煌,都和霍去病有關。
這些地方的名字來源,都是因為霍去病的功績而定名的。
但是金城還真不一樣。
金城,是霍去病兩年前春天打敗休屠王之後第一次回歸漢土時,路過這兒,在土裡麵挖到了兩坨狗頭金,而且是純度很高的天然金條。
所以霍去病走了之後,大量的人跑到這兒來挖黃金,後來就叫做金城。
這個地方也就叫做金城了,但是曆史上這個地方還要再過四十年才被大漢朝廷承認,設立了金城縣。
這個地方就是後世的蘭州。
而相應的,蘭州斷黃河繼續往下遊北方走,有個地方現在叫做銅城,那個地方是聽說了霍去病的故事,去金城挖黃金的人走錯了地方,挖到了銅,所以叫銅城。
這個銅城,就是後世的白銀。
目前,從金城到懷朔,也就是蘭州到包頭這一段,是整個黃河上少見的可以長距離通航的區域,整個大漢北境的軍事防禦行動,反而比關中來得快。
李敢的確是勇猛,霍去病並沒有門戶之見,也覺得李敢勇猛,所以還是喜歡隨口指點兩下。
但是這家夥的確沒他爹李廣聰明,經常頭腦繞不過彎兒來。
李敢聽完恍然大悟:“對啊,沒必要回長安的。”
霍去病說是這麼說,但霍去病也在等,等朝廷那邊做決定。
如果朝廷有需要,霍去病就不會管什麼身後名,打匈奴打西域咋了?就憑漢匈百年恩怨,我名正言順進入西域。
霍海這麼兩年了,還不知道霍去病什麼脾氣?所以才專門寫了這首詩提前好言相勸。
這可真的很重要,不隻是個人名聲問題。
而是民風問題。
上梁不正下梁歪可不隻是說說而已。
南北朝的混亂,還不就是他司馬家的混亂下放下去了。
如果驃騎將軍不講究,出不義之師,那以後四方將領還不都跟著學習?
時間久了,當兵出去搶地盤就成風氣了。
事兒可以做,但是不能說。
有人把這叫做立牌坊,但也可以說這叫底線,做事兒得有底線。
這就好像,一群災民,都餓肚子,一個人餓死了,他的東西另外一個人就拿走了。
而沒底線就是,一群災民餓肚子,其中一個人說‘你他奶奶反正都要餓死的,我給你一磚頭幫你走的安詳點,你的東西我先收下了’。
這區彆可就大了。
很快,霍去病就收到了聖旨。
劉徹以趙過火速出任西域公司總經理職務,趙過已經在北上的路上了。
霍去病需要負責和趙過一起,修建一條從金城到玉門關的混凝土路。
同時,旨意開始限製在金城挖金子,規定金城的金子歸國家所有,一旦抓住,直接判死刑。
其實……金城從來就沒有金子。
一直以來,這故事……就是劉徹編的。
如果不是知道金城有金子,又怎麼會有人去武威四郡發展呢?
現在,有地方真有金子了。
那就是匈奴金山。
你們要是想要挖金子,就去吧!
國家允許你們去挖,挖出來的固體金子歸大漢,金沙歸自己,趕緊去吧。
說是這麼說了,等真的操作起來,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發明出把大塊金子打成金沙的新工具。
這其實就是在告訴普通人,那兒除了金沙,還有大塊金子,你不是要挖金子嗎,趕緊去吧。
劉徹還覺得自己這個決定比較心善。
以前嘛,編了金城的事情在私下裡流傳,你們什麼都沒挖到,還幫朝廷挖到了幾個銅礦,我在這兒設立銅爐造幣可真是辛苦你們了,現在真的金子來了,是朕賜予你們的,趕緊去吧。
霍去病也是得到了新消息,在這邊修路的時候,霍去病需要帶隊再次前出到金山,在那邊建立一座城市,徹底的占據金山,把匈奴右部和西域徹底的分開。
這座新城市,就叫金城。
霍去病看到旨意也很疑惑,這個地方叫金城,那以前黃河邊那個金城叫什麼?
劉徹搞出來的騷操作,準備給老地方命名為舊金城,甚至乾脆就改叫舊金山,新的地方叫金山。
不過後來劉徹想了一下啊,感覺這個地方叫舊金山不就把自己編出金礦的故事把柄留給後人了麼?所以還是叫舊金城算了,以後再想個名字改吧。
劉徹也想過以附近的山名給城市命名,未來這個地方貌似是新四郡和老隴西的中心地帶,如果治所應該置一州,就該叫蘭州。
不過想了一下後,劉徹覺得先彆急。
這前年才開始建四個郡,現在又迫不及待劃個新州,太過於著急了。
還是叫舊金城好了。
既然要開始修路,那就沒什麼好磨磨唧唧的。
霍去病直接開始差遣四郡的人開始給路修路基。
四郡的人多是前兩年被轉移過來的犯罪分子,充邊是他們的懲罰。
霍去病還答應給他們發錢,他們當然願意乾。
要知道前麵兩年,不給他們發錢,讓他們修建四座郡城,他們也乾了。
現在發錢乾活兒,當然可以乾。
四座這隻是在本來就已經有的道路上,繼續夯實,比較簡單,很快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