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的人口是……一億二千萬。
近乎於翻倍。
恐怖的是,大漢的平均年齡已經不到二十了。
八年前,大漢的人平均能活四十的樣子,算上夭折的孩子什麼的,算出來人均壽命三十歲。
目前研究院對於大漢城市人口的壽命預估突破了六十,對於農村人口平均壽命的預估是四十八。
但,大漢並沒有這麼多年齡超過四十歲的人。
大約是從六年前開始,新學的醫生開始往全國分布開始,各個地方進入四十歲就幾乎會去世那批人,突然就像不會死亡了一樣,壽命在延續。
但問題是,他們才多少人?他們那一代人出生時,大漢人口才三千來萬。
一年才有不到七十萬人出生。
而現在呢?一年有小一千萬人出生!
大量家庭孩子都不止三個了,很多四孩家庭都出現了。
所以,一千個小孩,和幾十萬四十多歲的‘老人’算平均年齡。
這一算,大漢人的平均歲數,都不超過二十歲了。
而根據這個計算,大約在十年後,大漢會再次迎來人口爆發。
因為十年後,每一年有八九百萬人到適婚年齡。
這個數字,比當初張湯和劉徹算過的數字,誇張多了。
因為張湯少算了一件事情。
飽暖思淫欲。
以前的人,農忙太累,沒工夫,夏天一過太冷,沒興趣,春天青黃不接餓肚子,沒力氣,夏天三伏天熱得要死,來不了。
一年就沒多少時間可以乾那事兒。
現在呢,春天貓叫的厲害,人心裡也癢癢的,夏天熱點是熱點,但是樓房有閣樓後,還挺涼快的。秋天吃的滿口都是油,有的是力氣。冬天太冷了屋裡暖和,在屋裡黑漆漆的沒事兒乾,不如乾點事兒。
不是這些人想要生,是不想生都不行。
大部分人懷了就會生,是不會去買打藥的。
很多人孩子剛生下來沒兩個月,剛來了一次月經,又不來了。有經驗的她們自己都知道發生了什麼。
這人口想要不膨脹都不行。
這種情況下,六年製義務教育,還需要多考慮一下。
因為這意味著千萬大漢工人給朝廷創造收益和稅收之後,要養六千萬學生。
就算每年隻有八百萬人,六年義務教育,那也是四千八百萬學生。
很花錢的。
就是不知道劉徹舍不舍得。
如果舍得,那大漢就收緊褲腰帶,最近幾年先減慢一下發展速度。
等文盲率降低到百分之二十以下的時候,人均三千的工人們工資會暴漲,到時候大漢就有錢了。
劉徹有一個疑惑。
這如果讀了書的未來月薪都一萬大錢兩萬大錢,甚至更多,那哪兒來的那麼多錢。
霍海不得不提醒劉徹,錢隻是個數字,大漢目前的穩定的經濟政策隻是用合適的錢來表達大漢所有勞動者的勞動成果。
讀了書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平均的勞動能力,遠超過普通乾苦力的,勞動成果就會暴漲,人均工資暴漲也是正常。
隻是,這是最後一次暴漲了。
當所有人都成了讀書人後,工資再漲也不會出現幾十倍暴漲了,隻能每年慢慢漲一點,一邊吃新科技的福利,一邊吃通貨膨脹的效果。
劉徹反應了過來,自己數錢數迷糊了,又把錢是什麼給忘了。
除了人和錢,霍海還關注到一些不同一般的東西。
很多地方上,有先見之明或者說有消息來源的人,開始收購土地了。
霍海的霍氏商行,還有劉徹自己的人,都在全國範圍內收購土地。
目前大漢越來越多的土地屬於兩人。
之所以買土地,有兩個原因。
第一,發展需要地,地在自己手裡,未來隨時要用劃線就行,不用去處理糾紛,也不會被人突然高價敲詐。
第二,拿到地之後,可以以很低價格租給農民,讓他們種田,從而保證糧食。
如果地一直那麼貴,而當工人這麼賺錢的事情一直持續,又有幾個人會留著種地?
他們都會去當工人。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隻有一個。
【農用地不得修改使用性質。】
如果農用地永遠都是農用地,隻要不批準,永遠不能修房子不能修路,不能建立工廠搞商業。
那就沒那麼多人買地了。
就算有人買,價格也起不來。
隻有能拿到商用批條的人才能把地的價格變高。
這樣一來,價格高的不是地,而是條。
第二個問題解決辦法還是這一條。
隻要在某些產量大區,禁止農用地轉商業,那這些地方就發展不出商業,那住在這裡的人就沒地方當工人,就隻能種地。
雖然還是會有很多人下定決心離開,但更多人會留下。
不過這一條霍海隻是遞給了劉徹,並沒有如警察體係那樣在朝會提出,一定要實現。
因為霍海實際上是在提醒劉徹,土地使用權和擁有土地是兩回事。
允不允許擁有,和允不允許使用土地,也是兩回事。
霍海自己手握這麼多地,也不想坑自己後代。劉徹愛設定程度多深的政策,霍海都接受。
要是劉徹規定土地為大漢所有,私人隻能購買使用權,霍海也接受,畢竟自己擁有這麼多土地到時候直接轉化為使用權,能賺一點是一點。
如果劉徹規定私人可惡意繼續持有土地,那這些地就分給孩子算了,以後重點就是多生點,把地分開點,免得有人惦記。
等霍海把這幾個問題梳理清楚,有了打算時,已經過去了幾個月。
在長安城,踢足球已經成了大量工人休息時候的第一選擇。
看球,也成了很多小孩和自己不願意多動的工人最喜歡的事情。
甚至,還出現了幾支在民間比較有名的球隊。
皇家兵工廠,煤礦隊,鐵路隊,皇家護衛隊,研究院隊……這些球隊背靠超大企業,都是在自己企業內部優中選優,很快就把踢球踢得好的,提拔到了自己的主要隊伍裡,然後開始到處約戰了。
這幾個隊,都是贏得最多的,所以都已經特彆出名了,支持者特彆多,每次踢球,球場邊觀眾多得不得了。
甚至幾家大公司專門買了長安城內以前開作坊現在搬遷掉的廠區,拆了搞成大球場,專門作為主隊球場。
霍海也沒想到這玩意兒發展的這麼快!
————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