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的變化已經讓人非常的看不懂,看不清楚了。
但,在研究院內部,又是另外一副光景。
說實在的,如果不是霍海不希望曆史上留下的記錄是“霍海發明了發電機”“霍海發明了電燈”“霍海發明了電機”,這些東西他早就做出來了。
甚至於電機這種東西,隻要能把銅絲拉出來,霍海能手搓電機。
這難道不是四驅車愛好者的基本能力嗎?
雖然霍海做不到自己搞出能破紀錄的馬達,但是趕時髦自己也是纏過電機的。
雖然電機不等於馬達,但馬達等於電機,而且,還是級彆比較高的電機。
但,就算霍海不出手,最基礎的發電機,電機,還有電燈,也已經發明出來了。
霍海算了一下時間,距離電力理論出世,已經過去六年了。
六年過去,也說不清楚是誰發明出來了電機和發電機。
準確的說,一開始的汽輪機是兒寬他們做出來的。
但那個蒸汽輪機,和霍海認知上的蒸汽輪機差距巨大。
就是用了蒸汽機一樣的原理,用燒水來用蒸汽催動輪機轉動產生電,然後用電線傳輸到遠處。
說白了,就是製作了一個發電的線圈結構,用轉軸連接在了蒸汽機上,把蒸汽機的活塞結構,換成了汽輪。
那就是第一代汽輪機。
應該說,是兒寬和法第還有黃角,各自發明了這個原始蒸汽輪機的一部分。
組合在了一起。
而這幾年過去後,這個原始蒸汽輪機的結構,全部都在改進。
從氣缸結構,到氣管結構,到汽輪結構,加第二汽輪,反向汽輪,汽輪開口方向,轉軸密封技術,轉軸精細結構。
一步一步的提升。
提升到現在,真的說不清楚是誰發明了這個東西了。
而電機的改進,是一回事。
電燈更是如此。
這電燈的製作,就是一種賭運氣的行為,實驗的材料夠多,才能試驗出真正靠譜能用的那一種。
這就是純看運氣了。
也許試驗了十次,就試驗到了,但如果重來一次,也許試驗十萬次,才能試驗出來。
最恐怖的是,現在,這一切集中在了研究院。
在前世,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化學,物理,材料學,各種尖端技術,分散在十幾個國家,時間跨度也很大,也許某個新技術用得上的材料,其實幾十年前就已經出現了,隻是時間太久了反而被遺忘了。
有時候發明出的技術,一直沒有材料,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紀,技術都已經過時了,都還沒找到適合的材料。
比如特斯拉汽輪機結構。
而在現在的大漢,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科技研究集中在長安。
長安城百分之九十九的頂級科技技術研究聚集在皇家研究院,各種理論技術和前沿技術至少也有六成到七成在皇家研究院。
這種情況下,真的很難試驗出電燈材料。
因為特彆容易走偏路。
有時候,實驗到了某種材料,結果發現點亮時間挺長的。
以為找到了答案。
但其實,有可能這種材料就是這一族材料中點亮電燈最久的,一下就帶偏了整個研究風向,導致全體跑偏。
而這種材料,在研究院數不勝數。
從木焦油被蒸餾分成了幾種材料,開啟了化工工業時代後,目前通過石油煤炭製造的化工產品霍海都不知道有多少,其中有明確功效已經在市場上正常使用的化工品,都已經有二百多種了。
包括給手術刀消毒的那些,已經都革新了兩三代了。
所以,材料多了,反而對這種需要窮舉法實驗的發明,是一種折磨。
但是,電力設施在整個研究院,依舊還是鋪開了。
所有的實驗員,既是實驗員,又是實驗員。
每個人既然有自己的實驗要做,也要成為整個電力體係的實驗員。
霍海有一段時間沒來研究院了。
現在的研究院,人口大量擴充,已經是第三代們作為主要動力了。
當初霍海帶出來的第二代大多數本身就是工人,是半路出家,學習新學,技術轉換,他們研究有好有壞,好處是他們本身富有經驗,並且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所以研究天馬行空,有時候有很多離譜的研究,但,其中一部分真成了。
而第三代不一樣,他們接受過長時間的新學培養,進行過長時間的工學培養,接受過第二代灌輸的經驗。
所以他們做起實驗來,沒有了那種天馬行空,但穩紮穩打。
整個研究院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
霍海剛剛進入研究院區域,馬車就被攔停了。
霍海從窗戶往外看了一眼,看到是熟悉的研究員:“你小子想乾嘛?”
霍海還以為他有什麼問題需要問。
結果那小子跟蔣不疑叨叨了啥。
蔣不疑回頭跟霍海說:“大司農,他們請您下車,要不坐蒸汽車進去,要不坐有軌電車進去。”
霍海挑眉:“嗯?”
蔣不疑小聲:“研究院裡麵的各種研究成果,需要做實驗,但是有規定電力設備不允許在外麵使用,所以研究院內部就乾脆把各種研究成果在內部測試。”
“因為研究院人本來就少,所以全部都要參與各種測試。”
霍海點頭:“我明白了,把我當小白鼠了,行吧,換就換吧。”
其實,這事情霍海是知道的,隻是忘了。
這事兒是陳安提出的。
作為技術學院副院長,陳安比楊連成這個研究院副院長存在感低很多。
主要是陳安性格沒有楊連成外顯,而不是他真沒存在感。
畢竟研究院這些優等生,全都是從他的技術學院培訓過,在裡麵成為佼佼者,才能來研究院。
所以實際上在研究院內部,陳安地位還是很崇高的。
他提出的建議,雖然不是強製性的,但幾乎所有人都願意聽。
而陳安之所以提出這一條,也是因為他大匠的身份,魯班傳人的身份。
魯班的《缺一門》陳安一直深信不疑。
但是現在,陳安漸漸知道了缺一門究竟是什麼道理。
安全生產,熟練生產,是大問題。
不熟練首先就很危險,其次,熟練了之後更危險,要按照安全製度來,才能真正的保證安全。
否則,隨機帶走手腳不是開玩笑的,甚至隨機帶走家人,都很正常。
當初葛楠不就是因為做其他火藥實驗的時候,引發了庫存硝化棉爆燃最終沒了的麼?
所以,陳安提出了在研究院進行電力設備實驗的想法。
道理很簡單。
研究員們自己要用的東西,研究員們又很清楚電力的恐怖,隨便殺死一頭牛,更彆說人了。
兩條合在一起,他們要做實驗者,才會保證實驗品的安全性。
霍海下車後,看了看新一代蒸汽車,又看了看旁邊的有軌電車。
這個有軌電車比較粗糙,各種設備直接掛在車箱體上,各種線裸露在外,雖然使用橡膠進行了包覆,但看起來雜亂無章。
和它進行鮮明對比的是,路邊的電線杆電線的有序和規整。
霍海看有軌電車這模樣,就不像是研究院的半成品,而像是初成品,被強行拿進來做實驗了。
“這是太子設計的吧?”
旁邊的研究員們點頭。
霍海選擇了有軌電車這邊。
還沒上車呢,蔣不疑走到車前麵,就蹲在地上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