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雖然被俘,但心理還是極為抵觸。蘇元載不想殺人,就不太好處理。
也有比較消極的。有人說:“大掌教和皇帝都是為了爭地盤爭天下,到頭來還是老百姓遭殃。”也有人說:“南方有大江天險,北方有長河天險,南下過不了大江,北上也過不了長河,這場仗打不出結果來,雙方誰也消滅不了誰,都是白白送命。”還有人說:“兄弟鬩牆,同室操戈,這是天下大不幸之事,不管大掌教勝利也好,還是皇帝勝利也罷,都快點結束罷。”
還有就是比較無所謂的,給誰乾不是乾,隻要有功名有太平錢,在哪裡乾都行。
這些思想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
為了儘快把這些俘虜人員從累贅改造為道門的軍隊,蘇元載從江南道府又調來三百餘道士,開始“摻沙子”,擔任重要職位。部分願意合作的被俘軍官、道士予以留任,多是擔任相應副職,協助工作。
對於部分反對投降、冥頑不靈、不思悔改之人,則進行了清洗,嚴重者直接處決,以儆效尤。其他人的最終歸宿將是南洋、羅娑洲、昆侖道府,甚至是南大陸。
對接受改編的俘虜進行教育,清除他們腦中的忠君思想,樹立忠於道門的正確思想。派專人上大課,講解如今的戰爭形勢和道門方麵的節節勝利,講解秦李集團失敗的必然性,講述道門正統性和大一統的正確性,使被俘人員認清形勢,放下負擔,打消顧慮,走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在這方麵,也需要被俘將領的主動配合,被俘將領的威望越高,那麼配合的效果也就越好。
所以蘇元載同時對黑衣人進行了改製。
隨著改編黑衣人越來越多,由慈航真人和寧淩閣聯合製定了新軍製,備注:試行。
如果是出動幾十萬大軍的戰事,那麼道門的最高職務還是掌軍真人或者掌軍大真人,這一點不會改變,這個職務也不常設,要經過金闕議事才會正式設立,戰畢撤銷,道門稱之為“掛帥”。
這次戰事,就是天師親自掛帥,以副掌教大真人的身份擔任掌軍大真人。
在掌軍真人之下設“軍”。一軍最高指揮官為提督軍務總兵官,副手為協理軍務總兵官,一軍平均在五萬人左右。
“軍”之下設“鎮”,一軍下轄三個鎮,一鎮最高指揮官為鎮守總兵官,副手為協理鎮守總兵官,一鎮平均在一萬五千人左右。
“鎮”之下設“協”,一鎮下轄三個協,一協最高指揮官為協守總兵官,副手為協理協守總兵官,一協大概在四千人左右。
每一級單位剛好與其指揮官的稱呼相對應,即:提督軍務的軍、鎮守的鎮、協守的協。
在“協”之下設“標”,在“標”之下設“營”,在“營”之下設“隊”,隊分三級:大隊、中隊、小隊。
這便是道門改革之後的新軍製,經過金闕的審核和大掌教的批準之後,已經正式啟用。
蘇元載將自己麾下原有的黑衣人和俘虜改編的二萬餘黑衣人,總共五萬餘人,整合為一軍,下轄三個鎮外加一個獨立協,由他本人親自兼任提督軍務總兵官,暫不設副手,又臨時任命了三位鎮守總兵官,皆是他從江南帶來的可靠之人,而在三位協理鎮守總兵官中,則有兩人是被俘將領。
安住這些被俘將領的心,才能更好地改編被俘人員。
同時重炮營和方士營也參照聖廷的神官團改製為“團”一級,獨立於這個新體係之外,屬於特殊單位,地位在“鎮”之下,在“協”之上。水師暫且不變,在“軍”之下,在“鎮”之上。
完成初步整編之後,蘇元載留下一個鎮和水師防守懷安府,他本人則率領其餘部隊由水師運送至破釜塘北岸,途徑鐘離府斜插廬陽府。
在那句“天下隻三家人家”的名言中,上清張是指吳州上清府,還提到了一個鐘離徐,便是指鐘離府了,前朝大魏皇室便是發跡於此。
鐘離府也是個要地,分彆與懷南府、懷北府、懷安府、廬陽府交界,蘇元載率軍進入鐘離府之後,即可進攻懷南府,也可以進攻廬陽府,不過前敵三人議事的第一階段進攻戰略是以齊大真人所部為主攻方向,所以蘇元載還是選擇進逼廬陽府。
此時五娘已經拿下廬陽府的府城,景真明所部不過是強弩之末,眼見著蘇元載率軍來援,馬上就要成為甕中之鱉,景真明隻得放棄逍遙湖,冒死突圍,率領殘部退往懷南府的鳳台縣。
蘇元載背靠五娘,也不怕景真明,乘勝追擊,斬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