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發現這些盒子都不大,肯定裡麵裝不下那隻香爐,心裡有點失望。
郭曉陽放下盒子,扭頭就走了。
戴光遠道,“小張你是專業的,來幫我看看,這些東西的真假。”
說著打開一隻錦盒,露出一件色澤白中透青,布滿了開片的瓷洗子。
“這件哥窯開片,是我藏品中的驕傲,你來好好看看。”
張震連盒子都沒動,隻是掃了一眼道,“這是民國時期仿製的哥窯開片,由於到代了,所以顯得很老,可它不開門啊!”
戴光遠露出驚訝之色,“這怎麼可能,你看上麵的金絲鐵線,還有鱔魚血,和胎質都對,怎麼會是假的?”
戴琳娜也道,“張震,你是真懂還是假懂,這可是我爸收藏多年的,請專家看過,人家也說是真的呢!”
張震輕笑著將東西拿出來,翻轉底部朝上,“彆的我不說,這北宋時期瓷器都是墊燒,不管是墊餅還是支釘,在底部都會留下痕跡,你們看這個底部釉麵多乾淨!
另外這上麵的開片雖說很像,但明顯過於少了,而且開得太大,這種小件,如果上麵有這種大開片,那麼應該在大開片之中還有小開片,大小相映成趣才對。
再說這胎質,確實是北宋的,但這種活呢行話叫做借屍還魂,它是用老窯址挖出的老胎,然後上新釉燒製的。
為了讓它開片,采用了出窯浸冷水的方法,東西可以收藏,但它絕對不能當哥窯。”
戴光遠露出恍然大悟表情,又拿過一隻盒子打開道,“我還有一件五代時柴窯的茶盞,這可是絕無僅有的寶貝。”
張震笑了,示意他打開盒子。
燈光照耀下,一隻青綠色略帶黃色斑點的鬥笠盞露了出來。
張震這次伸手拿起,反正看了一圈,然後放下道。
“首先呢,我想說,洪武年間曹昭的《格古要論》北宋歐陽修的《歸田集》明代黃一正的《事物紺珠》清代劉體仁的《七頌堂識小錄》都有關於柴窯的記載,但僅僅是記載而已。
這些記載提供了曆史文獻依據,但由於柴窯沒有傳世實物、窯址也存在諸多爭議,柴窯至今仍是中國古陶瓷史上的千年之謎。”
戴琳娜道,“這不就是實物了嘛,難道它也是假的?”
戴光遠道,“對啊,這件東西可是我祖父在清末高價購買的,難道你認為它不真?”
張震道,“二位彆急,先聽我說完,所謂柴窯,是指北宋之前五代時期後周的第二位皇帝柴榮的官窯,柴榮本是郭威養子,一直叫郭榮,登基之後才改回本姓叫柴榮。
而且後後周沒有一統天下,嚴格來說它隻是北方的割據政權。
柴榮在位時連年征戰,也沒時間去發展瓷器,曆朝曆代都是江山穩固之後的太平盛世才開始重視這些藝術的發展。
就算是柴榮英明神武,又才學兼備,在天下承平之前就開始發展陶瓷,那按照當時的習慣窯口也不會用皇帝的姓氏去命名。
比如宋代,汝、哥、官、鈞、定,明清時期的景德鎮窯,龍泉窯,德化窯,石灣窯,都是按照地名而來,哪一個用皇帝姓氏了,甚至連朝代名字都沒用。
根據這些,我敢下個定論,這個所謂的柴窯,隻不過是以訛傳訛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