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燕大中文係本科畢業答辯的結束,張潮也迎來了燕師大“作家研究生班”的畢業作品評議。
燕大畢業答辯雖然最後搞了一出直播大戲,但是整體上難度不高,焦點也隻是張潮一個人,其他同學都是正常走流程。
燕師大就不一樣了,“作家研究生班”裡除了張潮還有其他頗惹人關注的“活寶”。其中受爭議比較多的是雲南作家、詩人雷平洋。
2005年的10月份,他在《詩刊》上發表了一首帶有強烈實驗性質的詩歌《瀾滄江在蘭坪縣境內的三十三條支流》。這首詩的內容大致如下:
【瀾滄江由維西縣向南流入蘭坪縣北甸鄉
向南流1公裡,東納通甸河
又南流6公裡,西納德慶河
又南流4公裡,東納克卓河
又南流3公裡,東納中排河
…………
又南流48公裡,瀾滄江這條
一意向南的流水,流至火燒關
完成了在蘭坪縣境內130公裡的流淌
向南流入了大理州雲龍縣】
全詩除了開頭和結尾,就是按照標題所示,將“瀾滄江在雲南蘭坪縣境內的三十三條支流”按地理方位描述羅列了一遍。
據說這是雷平洋從《山海經》描寫地理的體例得到啟發寫下來的,目的是喚起人們對中國古代優秀文學傳統的重視。
這首詩發表以後很快就引起了不少討論,還有人把它貼到了幾個著名的論壇上,大家紛紛表是看不懂並大受震撼,同時更坐實了現代詩會按回車鍵就能寫,並命名為“平洋體”。
隻不過張潮那時候在美國參加IWP,對這個小風波既不知道,更沒有參與。
所以當於華把雷平洋的這首詩放在張潮麵前以後,張潮也是一臉懵懂,問道:“老雷這是寫了個啥?這明顯是首實驗詩嘛,他寫散文又不這樣。”
現代詩詩人急於掙脫既有文字規則的桎梏,去探索語言更深層次的秘密,因此常有此類“怪詩”產生,對於於華或者張潮來說是“見怪不怪”。
其實這些詩人“正常”的時候,多數詩是符合大家對“詩”或者“現代詩”的預期的。比如雷平洋的這首詩:
【我隻愛我寄宿的雲南,因為其它省
我都不愛;我隻愛雲南的ZT市
因為其它市我都不愛;我隻愛ZT市的土城鄉
因為其它鄉我都不愛……shijian
我的愛狹隘、偏執,像針尖上的蜂蜜
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繼續下去
我會隻愛我的親人――這逐漸縮小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