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我們都是印度人》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還是很巧妙的——
它首先指出了基蘭·德賽之所以使用英語作為自己的寫作語言,並不是因為“母語”或者“非母語”的因素,而是印度的官方語言本身就是“英語”和“印地語”兩種。
“英語”之所以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因為印度遭受英國的侵略,當了英國200年的殖民地,這是曆史因素,並非個人能控製的。
所以張潮用“創作使用母語”來刺激基蘭·德賽,是一種對曆史的無知和不尊重。
【回顧中國民族的百年滄桑,我們也曾經飽受帝國主義的侵略與蹂躪,對印度、對基蘭·德賽,更應該抱有一種同情與理解。】
【“揭瘡疤”絕不是一種理性、友善的交流態度,張潮作為中國青年作家的代表,竟然在眾目睽睽之下,撕下了文明的麵紗,赤裸裸對一名女性進行人身攻擊。】
【一個女性,在印度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成為一名作家,已屬不易之事;而能遠渡重洋,在異國他鄉獲得認同、取得成功,更是一種奇跡。】
【此刻,基蘭·德賽不是一個人——她是全世界億萬獨立女性的象征;印度也不是一個國家名稱——它是所有被侵略過的國家的代表。】
【忘記曆史,等於背叛過去。】
【張潮用自己無知、傲慢的嘴臉,給整個中國,和所有的中國人抹了黑。】
【中國要想融入世界,成為國際大家庭的一員,就不容許有這樣“文化沙文主義”的代言人活躍在輿論舞台上。】
【我要代表張潮,代表全體中國人,向基蘭·德賽和全體印度人民深深鞠一個躬,說一聲:“我錯了!我們錯了!”】
【認不認識基蘭·德賽,隻是一個文學問題;支不支持道歉,是一個良心問題!】
【今夜,我們都是基蘭·德賽;今夜,我們都是印度人!】
……
應該說,這篇文章的迷惑性和煽動性還是很強的。“種族歧視”在中國沒什麼市場,但是“百年屈辱”“帝國主義侵略”這種說法還是能引起很多人的共情的。
張潮那句“我用母語寫作”的話沒頭沒尾,確實也容易讓人覺得是對那位印度女作家的攻擊。
這讓許多張潮的支持者都沒有辦法為他辯白,心中還隱隱覺得——“這次,大概是他錯了?”
在2007年,這還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畢竟張潮這樣影響力的作家,已經默認代表某一方麵的國家形象,他的一言一行,都會被視為“中國人如何如何”。
極短的幾個小時內,網絡上要求“張潮道歉”的聲浪不絕於耳,這篇《今夜,我們都是印度人》的文章,點擊量更是破了百萬次。
署名“世界風”的博客,風頭也很快蓋過了韓涵、徐才女,大家紛紛都在猜測這個ID背後究竟是誰?
要知道在2007年,博客總點擊量“破億”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單篇文章幾個小時點擊量破百萬,算得上“轟動”了。
關鍵是命門切得準,恐怕張潮本人也很難回應這種質疑。
“怎麼樣,效果不錯吧?”中國南方,羊城一間咖啡廳隱蔽的角落裡,一個戴著黑框眼鏡的中年男子,向眼前金發碧眼的“外國友人”得意地說道。
這是工作日的下午,有閒工夫在這兒喝咖啡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打包帶走,此時更是隻坐著他們一桌。
外國人朝他豎起了大拇指,用讚歎的語氣說道:“沒有想到,方老師他們做不到的事情,你做到了。”
中年男人略微揚起下巴,說道:“他們就是不懂,對付張潮,不能憑蠻力。要用這兒!”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腦袋。
外國人讚賞地道:“林,你真是一個天才!從幾年前你為布什總統‘虛構’的那一份就職演講就能看出來,你擁有這方麵的天賦。”
名為“林”的中年男子喝了一口咖啡,自豪地朗誦起來:“……人類千萬年的曆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不是政客們天花爛綴的演講。
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裡的夢想,因為隻有馴服了他們,把他們關起來,才不致害人。才不會有以強淩弱,才會給無助的老人和流離失所的乞丐以溫暖的家。我現在就是站在籠子裡向你們講話。……”
這是他的得意之作,在一次演講中,他假稱這段文字是來自美國總統小布什的就職演講,不僅震撼了現場的大學生們,更在事後廣為流傳,一度在搜索引擎當中,比真正的演講內容排名還要靠前。
“林”朗誦完以後,又不屑地笑道:“你不知道當時那群傻X有多激動,真他麼好騙。還他麼大學生、大學教授呢,全他麼一群沒腦子的傻X。”
外國人一邊傾聽他深情並茂的朗誦,一邊輕輕地為他鼓掌,結果沒想到最後又聽到一串臟話,連忙用誇獎來掩飾自己的尷尬:“精彩極了!即使布什總統聽到這一段,也不會反對它出現在自己的演講稿裡。
下一步,你準備怎麼辦?”
“林”想了想道:“現在高層保護張潮的力度很大,紙媒和電視現在都不敢報道,隻在網絡上流傳。但是沒有關係,張潮起家就是在網絡。
隻有在網絡上形成了質疑張潮人格的強大思潮,他的根基才會動搖。”
外國人疑慮道:“這點之前不是沒有人試過,但是都……”
“林”從鼻子裡輕蔑地“哼”了一聲,然後才道:“他們都太保守了。總寄希望於張潮自己犯錯——什麼文章代筆,什麼錄取作弊……這都太容易被張潮反證了。
隻有那些看起來和張潮不可能沾邊的事在網絡上流傳,大家的興趣才會被真正的激發出來,也才會逼得張潮在不斷的回應中露出破綻——
就像這次,這家《美國印度人報》就做得很好!他們就逼張潮說錯話了嘛!”
外國人頓時對“林”的思路大為傾倒,追問道:“那這不就是……不就是FakeNews(假新聞)嗎?老百姓會相信嘛?”
“林”再次露出輕蔑的表情:“這就是你們之前犯的一個大錯,讓他們暫時相信有什麼用?張潮三兩下就澄清了。所以不要追求讓這些愚民們相信,而是要讓他們感興趣。
張潮剛澄清一條,就會發現還有五條、十條在等著他。而且一條比一條離奇,最終讓他疲於奔命,他的影響力和公信力自然就土崩瓦解了。”
見外國人還是不理解,“林”舉例道:“比如網絡上有一條傳言說‘張潮其實是個變性人,他家裡為了要個男孩,就給他做了手術,從女生變成了男生’。
你說,張潮是回應呢,還是不回應?”
外國人目瞪口呆,“林”不禁又洋洋得意起來,接著道:“他要不回應,那這條傳言就會有一部分人相信,包括曾經支持他的人。
他要回應,該怎麼回應?是去醫院出具一份體檢報告,還是開新聞發布會當場脫褲子?他這麼做了,同樣會有人覺得他是小醜,開始取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