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的態度很堅決,沒給軻最、閻柔一點僥幸的機會。
荀攸說過的話,就是朕的意思。
彈汗山從此就是大漢的疆域所在。你們願意稱臣,就要聽從朝廷的安排,否則就滾得遠遠的,不要擾人清夢。
名義上稱臣,實際上保持自治,然後拿著朝廷的賞賜壯大自己的好事,你們想都不要想。
花錢買平安,養虎為患的事,朕不乾。
軻最、閻柔下去了,劉協繼續和賈詡、段權閒聊,仿佛剛才說的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賈詡卻有些不安。“陛下,教化草原胡虜是千秋大業,恐怕不能急於一時,以免生變。”
“先生說的生變,是說他們轉而支持袁紹嗎?”
“是。”
“那就讓他們和袁紹一起滅族吧,省了麻煩。”劉協淡淡地說道:“教化胡虜蠻夷固然不可一味殺戮,但沒有殺戮也是不可能的。劉虞當年治幽州,安撫得還不夠嗎?可是你看如今的幽州,可有半點教化的成績?”
賈詡同意劉協的看法,但還是覺得這麼做太急了,會給荀攸帶來壓力。荀攸的彈汗山大捷有奇襲的成份,萬一樹敵太多,未必能守住既得戰果。
劉協表示,這既是對荀攸的考驗,也是對荀彧的考驗。對荀攸來說,他要在兵力有限的條件下控製住草原。對荀彧來說,要儘快恢複實力,為荀攸提供必要的財政基礎。
教化蠻夷,也是王道的體現嘛。集中河東、太原、上黨三郡之力,還供不起荀攸指揮的幾萬騎兵?這一點都做不到,還談什麼王道?
賈詡啞然失笑,隨即又覺得肩上沉甸甸的。
天子將河東、太原、上黨的財政劃給了荀攸,韓遂統領的大軍就隻能仰仗關中和涼州自身了,朝廷無法提供更多的支持。
天子如此重視湟中道和河西道,說明早就有所安排,隻是他還沒領悟到而已。
“陛下,河東、關中戶口有限,就算大種桑樹,也未必能滿足商路所需。臣覺得,或許可以打通益州、荊州的商路。”
劉協一點也不意外,但他清楚,益州、荊州的紡織業雖然有潛力,但大部分的絲織品會走西南道,直接去天竺,不會走涼州。
賈詡雖然有智慧,卻沒有上帝視角,他對這個時代的整體認識還沒到達那個層次。如果他本人不是涼州人,視野會更小。
對很多關東人來說,涼州就是化外之地,可有可無,所以才會有人屢次提議棄涼。那些反對棄涼的人也隻是將涼州當作戰略前沿,而不是大漢不可或缺的疆土,更看不到涼州對大漢的經濟價值。
人都有時代局限性。
劉協接受了賈詡的建議,決定派人去益州看看。
——
閻柔在劉協麵前吃了癟,覺得回去無法向劉和、軻比能交待,想方設法地求見趙雲。
趙雲知道他的心思,請示了劉協之後,與閻柔見了麵。
兩人一起乘馬離開了大營,到附近的山上行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