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劍眉微蹙。“陛下,漠北之寒,非常人所能想象。那些儒生……”
劉協說道:“公瑾,的確有好逸惡勞的儒生,但你不能以偏概全,不畏艱險,甚至能舍生取義的儒生也不在少數。如今正是用人之際,華夏開拓四夷的隊伍中,不能沒有他們的身影。”
劉協頓了頓,又道:“人太閒了,容易無事生非,給他們找點事做更好。”
周瑜忍俊不禁,點頭附和。
他出身高門,見識過太多高談闊論的儒生,本不想與那些人共事。可是聽了天子這句話,他意識到將儒生排斥在外看似耳根清靜,卻可能帶來大量的批評。
與其如此,不如帶些儒生同行。
有了共同的經曆,才能共情,將來被人批評的時候,也有人能夠發聲。
“我給你推薦一個人。”
“請陛下直言。”
“魯國孔融。”劉協說道:“他學問淵博,聰明過人,又能見微知著。若能隨你北行,一定能有所發現。”
周瑜想了想。“孔融學問雖好,但年近花甲,怕是……”
“他身體很好,能日行千裡,年紀不是問題。”
周瑜一時搞不清楚狀況,沒敢多說,隻得答應與孔融聯絡。
兩人說完,劉協讓周瑜找時間去一趟蘭台,將沿途見聞詳細轉述給蔡琰,以便留下記錄。至於怎麼記,是周瑜直接寫,還是蔡琰安排人記錄,由他們商量著辦。
現在已經是暮秋,今年再出行的可能性不大,利用這個時間總結一下,為一下步出征做好準備,是個不錯的機會。
——
孫策就在一旁等著,見周瑜見駕完畢,立刻迎了上來。
“公瑾,如何?”
“僥幸,天子還算滿意。”周瑜說道,眼神中帶著一絲疑惑。“他還給我出了個主意,讓我帶一些儒生去漠北,研究那些蠻夷的語言。”
“那是為教化做準備。”孫策在行在待了一段時間,對天子的理念有了更深的把握,一下子就猜到了天子的用意。
“應該是吧,他還推薦了一個人。”
“誰這麼大名氣,居然能得到天子的推薦?”
“魯國孔融。”
“……”孫策一時語塞,神情有些古怪。
周瑜立刻發現了,追問道:“孔融怎麼了?”
“孔融……”孫策沉吟片刻,拉著周瑜走得遠了些,這才將孔融提議重修《孝桓帝紀》惹了眾怒,連夜從長安逃到渤海的事說了一遍。
孫策還沒說完,周瑜的臉就陰了下來。
“這麼說來,天子推薦他,也是出於一片愛護之意。我等做臣子的豈能不從。伯符,你哪天有空,我們走一趟,順便拜訪一下張子布,看看他的德政。”
“這倒不用急,張子布很快就會來行在,你會見到的。”孫策一聲歎息。“渤海考績為冀州之殿,著急有些出人意外。”
——
楊彪領著司徒府的掾吏,先對邯鄲縣的賬目進行了核查。
結果沒查出任何問題,所有的賬目都是可信的,連一點瑕疵都找不到。
楊彪隨即又問了諸葛亮一些問題,諸葛亮也對答如流,各種數據如數家珍,讓楊彪嘖嘖稱奇的同時,也有些為楊修擔心。
這是真正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