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此一來,就突然冒出來一個新問題:
是帶著維修補給艦船一起參與艦隊作戰,一邊修一邊打,還是說是遠離前線戰火拉回某個地方去修理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
電漿炮對轟的戰鬥模式,無法帶著維修船塢跟隨艦隊作戰,甚至大型補給艦船都不需要!
按一些人的思路,希望設計一種組合艦,類似於後勤補給艦這類飛船混編在艦隊中,為艦隊提供後勤保障,以及相應的物資補給,甚至是給損傷不嚴重的戰艦做點維修小手術什麼的。
在他們思路中,這種組合艦個頭不用太大,但是可以是多艘小型船艦組合拚湊而成,類似於一個有一定個頭體積的固定受損戰艦的龍骨架子船,然後沒事時多艘小型救援船隻硬性連接在龍骨架上,一起推著龍骨架跟在艦隊裡麵跑。
一旦有戰艦受損,這些小型船隻就脫離龍骨船,像碼頭上那些肥嘟嘟個頭小但馬力大又靈活的拖船一樣,將那些飛船或拖或頂的送到龍骨船這裡進行簡單的維修。
同時龍骨船因為具有大量開放式的結構設計,出發前還能利用很多區域裝載很多物資,也能充當補給艦使用。
這個想法說實話確實挺好。
但經過推演之後發現……
有些尷尬。
並不是說它沒用,而是它的速度跟不上太空艦隊,丟它在後麵危險,帶著它又拖累整個艦隊的速度,如果是遠征外星係長時間得不到補給情況下,這種組合艦確實很有用,但在太陽係內就有些顯得雞肋,太陽係雖然大,但怎麼說好歹也是咱們人類自己的主場,多建幾個具有維修功能的前哨站還不算太難。
而且還有一個天生的技術硬傷,那就是兩個重力球不能在有效距離內物理連接的硬傷。
不管是龍骨架子船還是小型救援船,它們注定了不能使用重力球的特點就會讓他們必須長時間的處在失重環境下工作和生活,這不利於船員們的身體健康。
至於戰艦的物資補給……也沒太多必要。
藍星上的海上戰艦需要經常補給,是因為這些戰艦渾身上下90的地方都是用來安裝了各種設備和武器彈藥,隻留下可憐的10空間供大量的人員使用。。
同時在經曆戰鬥後,打空的導彈魚雷,自身消耗的燃料,都需要進行補給來增加它們的持續戰鬥能力。
也就是說,像藍星航空母艦打兩天就能耗乾自帶的導彈炸彈還有飛機油料庫裡的燃料,不補給的話這仗打不下去了。
可在太空戰艦電漿炮互轟時代,戰艦上的電漿炮打個三天三夜,其能源消耗可能最多也就一個氣罐裡麵幾公斤的氦3而已……
太空戰艦又不用打導彈,又不用打炮彈魚雷,那麼太空戰艦上最大的消耗是什麼?
其實就是船員們吃喝拉撒消耗的淡水、食物,以及……輔助發動機所需要的液態膠基燃料。
可在太空戰艦裡,一個三居室客廳大小淡水艙裡的百噸純淨水,能讓一艘巡洋艦整艘船員每天10升供應量吃喝用倆月!而且還不用循環回收利用!
但幾萬噸的巡洋艦上就隻會有這麼小的一個百噸級蓄水艙嗎?
更不用說,一個冰庫裡攜帶的各種食品物資,戰艦上的所有船員天天敞開了吃,仨月撐死你也吃不完!
最後一點……
戰艦一旦受損,通常來說隻要還能有飛行控製能力的,基本上就還能繼續戰鬥,輕傷不下火線。
而失去戰鬥能力的,在巨大的慣性速度下也需要長時間長距離來進行減速或者是改變飛行方向飛回來,在這種情況下指望這些小救援拖船能幫著控製住飛船也不現實。
如果戰艦動力受損,整艘戰艦如果能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姿態還好說,但如果不受控製的連續滾轉翻轉無法停止下來……
那這可就麻煩了,因為救援拖船沒法靠上去,兩者速度都那麼快,而且戰艦質量又那麼大,接觸時一個不小心撞擊力量搞不好能把小飛船撞飛出去。
真遇到這種情況的話,裡麵幸存的船員也就隻能集中跑到逃生艙裡脫離戰艦,利用逃生艙穩定飛行姿態後等待救生船救援。
所以這種補給維修船隻,隻有在跨星際超遠程長時間作戰時才有可能有那麼一點作用。
但是既然都是補給了,那為啥不乾脆帶一艘兩艘混裝貨船一起出去呢,它的裝載能力比龍骨架子更合適。
至於所謂的緊急維修……船上帶的機械工蟻也不是擺著當展覽品隻看不用的啊!
也就是因為這種維修船塢的各種特點,最終決定:
在太陽係內,利用不同行星軌道,建立起若乾個多層次,多方位的前哨站,在這為受損戰艦進行簡單的維修和處理,使之能迅速重返戰場繼續參加戰鬥。
也正是因為定下了這個戰略部署,這些前哨站的位置以及個頭大小就很有意思了。
它首先就不能太小,太小了就意味著無法容納足夠的物資作為儲備,要知道它們本身就屬於是一個遠離藍星本土甚至行星的孤島!
位置和數量也很重要,儘可能的要多幾個,特彆是土星外麵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軌道上,這些地方距離藍星實在太遠,距離越遠所產生的軌道周長也越恐怖,多設置一個,所能覆蓋的範圍就能擴大以上億公裡為計數的覆蓋區域。
而這樣的前哨站,自然就是前幾天剛剛升空的太空城最合適。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個頭體積可以容納一定的人員和儲備大量的物資,同時本身就具有接駁設計甚至是一定的建造維修能力。
至於太空城沒有足夠的動力……
這都不是個事。
那些小號短肥短肥的救援拖船其實就是它的額外輔助發動機,不僅可以推動太空城移動,也能到太空去援救穩定下來的戰艦和人員。
當然這樣的部署前哨救援站光飛過去就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也就是為啥現在這麼著急的建好太空城趕緊進行相關的測試,尋找不足並趕緊確定改進方案最終定型量產。
指揮登陸的是當年和章成銘一起去執行登月任務的幾位老熟人,不過當時登月指令長的洞叁,現在已經是登陸火星任務的總指令長,而原來的洞伍,則變成了登陸火星指令長,一個是天上地下全管的指令長,而另一個是主負責登陸任務。
到達火星的遠征探索隊伍隻用了一天時間,便將從藍星帶過來的空間站重新對接組裝完畢並轉移進駐至空間站內部。
另外兩艘飛船則在一旁伴飛,全程圍觀並向藍星直播了整個過程。
雖然有時間差,畫麵信號傳遞回到藍星時,已經有了十分鐘的滯後,但依舊無法能夠阻擋無數藍星人的熱情。
他們守在電視機、手機前,和無數賽裡斯人一樣遠程圍觀了整個空中對接組裝過程。
原本所有人都覺著,登陸火星會和和登陸月球一樣,需要先在火星軌道上繞這麼十天半個月進行更細致的掃描後才會派鬿梟和玖爪工作機下去登陸。
但讓所有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僅僅幾天後,也就是大年初二淩晨,火星科考探索隊伍便派出了四台玖爪工作機,以及一台鬿梟,分五個位置實施了著陸。
看著洞伍駕駛著玖爪機降落在火星褐紅色的地表上,打開玖爪後艙滑動的密封艙門走下玖爪,雙腳落在火星的土地上踩下第一個腳印,再聽著洞伍說出登陸名句:
“這一小步跨過了上億公裡的距離,但對於人類來說,這隻是人類開啟星際旅行的一小步。”
聽到這句話,賽裡斯大地上,和整個藍星無數地方都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無數人在為人類登陸火星而慶賀。
相比章成銘登月的時候,現在的賽裡斯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已經擴大了n倍,在各個國家,塞粉、塞吹是越來越多,再加上登陸火星這種事確實有足夠的噱頭,甭管你喜不喜歡賽裡斯,但你無法能夠阻止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賽裡斯這個國度。
“丟!怎麼選了這一句!!”
隻是聽到洞伍說出這句話讓坐在電視前的章成銘不禁有些吐槽。
其實這種登陸第一句話就是一個文案大比拚,在在登陸行動前,行動策劃組便已經將這些細節給想好了,登陸的第一句名言,甚至是登陸後第一件事要做什麼,都已經有了相應的計劃。
當然,執行登陸任務的航天員也可以自己編寫登陸話語稿,然後交給審核組審核,章成銘登陸月球時,那句話就是他自己想出來然後提交並被審核通過的。
當時章成銘用那句話的意思就是在提醒著國人,我們確實登上了月球,但是我們來晚了,之後的路,我們依舊不能偷懶,現在隻是剛剛追上人家的進度,未來要超越的道路還很長很難走,希望後麵掉隊的同胞們繼續努力,抓緊時間跟上賽裡斯國家的航天發展腳步。
:.